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曲江意象不仅是地点的象征,更成了
TUhjnbcbe - 2023/4/2 17:33:00
北京手足癣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33423.html

唐诗宋词是公认的,中国古代的两座文化高峰,其中唐诗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又要高于宋词,所以每每提到中国古代文化,不少人都会先将唐诗摆在研究的第一位。在唐诗之中,很多事物不仅代表了它本身,更随着唐诗的发展衍生出一些意象。

“曲江”意象最初只是“曲江”这一地点的象征,代表了一个高度繁荣的景点,不过随着唐代诗人们想象力逐渐丰富,唐诗的逐步发展,“曲江”意象的含义也不再如此狭隘,甚至慢慢成为了一种特殊情感的代名词。

曲江文化在唐朝时由于唐玄宗大力开发、允许公众游览发展到顶峰

提到“曲江”,很多人只知道如今的曲江新区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对于它的历史并不了解。实际上,曲江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景点,并且在唐朝时,还一度发展到了其园林建设的顶峰。

早在秦朝时期,曲江就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皇家禁苑的选地,并且还建了离宫。到了隋朝时,隋文帝十分迷信风水,将曲江按照风水的原理又进行了一番改造,经历过这次改造后,曲江被挖成深池,整个皇家禁苑与外界隔绝开来。

不过曲江内部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水循环,所以曲江内的生态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影响。后来,隋文帝又觉得“曲江”这个名字中的“曲”字不吉利,其宰相随即提出了“芙蓉园”这个名字,取代了“曲江”这个本名。

隋炀帝时期,大兴土木,曲江这个重要的宴饮享乐场所自然也被修缮了一番,曲江池中建了很多水饰,曲江也从单纯的皇家使用地,成为了君臣互动的重要地点。

发展到唐朝,曲江的规模和用途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和统治者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风气的转变有很大关系。

唐代许多皇帝都曾经扩建过曲江的园林,还开凿了著名的水利工程——*渠,到唐玄宗时,曲江的规模更是空前宏大。唐玄宗本就是大权在握的君主,后期贪图享乐,又有前期打下的良好物质基础做铺垫,在进行扩建曲江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阻力。

经过唐玄宗的扩建后,曲江的园林建设达到了顶峰,连带着曲江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根据当时的记载,曲江内部“宫殿连绵,楼亭起伏”,足见规模之宏大。

虽然后来长安城因安史之乱被攻破,曲江也被殃及毁坏,但从一些诗词歌赋和部分考古遗迹中,仍然可以探寻出当时的一些繁荣盛况。除了这些之外,唐朝时曲江文化能够得到繁荣发展,还和平民百姓的力量切割不开。

唐玄宗喜欢与民同乐,在他统治期间,“发明”或进行了不少能够让公众参与其中的娱乐活动,曲江就是其中经常被使用的一个娱乐地点。经常在这里进行活动的群体,包括皇族、僧侣、平民,进行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曲江流饮、杏园关宴、雁塔题名、乐游登高。

唐代“曲江”意象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平民和上层阶级的接触,使得“曲江”意象不再单纯代表某一阶级的利益倾向或诉求。同时,由于唐代诗歌的繁荣,“曲江”意象也开始拥有了多种不同的内涵。

随着唐朝各方面的繁荣兴盛和唐代科举制度的繁荣成为二者的象征

推动“曲江”意象发展的,不只有各个朝代对曲江园林的大力修建,还包括唐代其他方面的很多发展和繁荣。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拥有三大盛世的朝代,这三大盛世分别是: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唐宣宗大中之治。

虽然很多人认为唐宣宗的大中之治和另外两个盛世根本没法相提并论,但是和其他朝代的很多时候相比,大中之治也算是难得的盛世之一了。即便不论这一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也足够唐朝傲视群雄了。

相比之下,贞观之治属于唐朝建国初期的盛世,虽然唐太宗李世民的能力有目共睹,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建国初期的唐朝,即使在盛世之下,更多的意义也是在打基础。

等到开元盛世时,因为有前人积累的数年财富、文学、*事上的基础,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更加繁荣,也更加富强。前期和中期的唐玄宗,并没有做出什么太过昏庸的事情,将唐朝治理得很好,唐朝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在这种举国大繁荣的背景下,“曲江”意象成为了这些繁荣的象征之一。因为其本属于皇家园林,又经常被统治者拿来与民同乐,对诗人们有不一样的意味,所以“曲江”意象的代表性很强。

多次修建后,曲江的各项设施都可以用豪华来形容,这样的外观更加迎合了这种繁荣的代表意义,二者互相成就,加深了“曲江”意象对唐朝大繁荣的象征意义。

在唐朝的诸多繁荣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繁荣,那就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繁荣。关于科举制度的具体出现时间,历史学家们一直没能达成一致,但大家公认的是,唐朝时期是科举制度的一个大繁荣时期。

在唐朝以前,世家门阀垄断了上层阶级的晋升渠道,普通百姓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古代社会的“管理层”,只能被迫接受自身终生为统治阶级卖命的命运。但唐朝时期,各个统治者大力推行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门阀的这种垄断。

虽然这种打破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唐朝选举出的官员,最后仍然有一大部分是世家门阀的子弟,但寒门子弟至少拥有了不少的名额和机会。同时,科举制度的繁荣大大提高了唐朝官员们的能力和水平,毕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根本没办法通过考试。

科举制度的繁荣对“曲江”意象的影响,主要就体现在官员们文学水平的提高上。文人学子们的文学水平提高了,在创作诗词歌赋时,才会使“曲江”意象更加丰富化,更加有流传下去的可能。

“曲江”含义随着唐诗发展逐渐拓宽,包含了对友人和亲人的思念

随着唐朝各行各业大繁荣,尤其是唐朝科举制度的大繁荣,象征着这些繁荣的“曲江”意象也不再只是“曲江”这个地点的代名词,更不再只是繁荣的代名词。

唐朝鼎盛时期,“曲江”意象可以做繁荣的象征,可以代表着诗人对“曲江”这样的繁华之地的向往,但当唐朝逐渐落寞时,“曲江”意象仍然没有退出唐诗和文坛。

早在“曲江”意象形成一种众人都已经接受的文学现象时,它的含义就已经开始被很多人丰富起来了,其中最常见的两种含义,一种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另一种则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开始,“曲江”意象只是作为友情的象征之一,但因为古代交通不便,绝大多数友人,总会因为种种原因分隔两地,甚至十几年才得见一面,久而久之,多数用来形容友情的意象,都会延伸出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含义。

这种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被众多著名诗人多次运用,其中使用最多、最频繁的,就是白居易。在他的《曲江忆李十一》、《曲江忆元九》、《立秋日曲江忆元九》等诗中,都使用了“曲江”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

其实即便不看具体诗句,但看标题,也足以看出,白居易对“曲江”意象中,代表对友人思念之情这一点的高度认同。当时认同这一点的诗人还有很多,他们也创作了不少带有“曲江”意象的代表作。

关于“曲江”意象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一点含义,起源和“曲江”的地理位置分不开关系。曲江位于长安城中,而长安城是唐玄宗时期的都城,代表的,不只是国家最高领导权力的所在,还是文人学子们的梦想终点。

想要走上仕途出人头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离乡。离乡后的游子,有些能够仕途顺遂,而有些却做不到,但不论仕途如何,他们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回到故乡。

驻足曲江之上时,眼见繁华之景,难免会想到故乡亲人,尤其是像中元节这样的特殊节日,思亲之情更是加倍。喜好作诗的唐朝诗人们,自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感情带入到诗词之中,时间久了,“曲江”意象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代表之一。

无论是哪种感情,都是诗人对他人的思念之情,这或许也是源于中国古代文人们的特点之一:内核总是悲伤的基调。

论述唐诗中的“曲江”意象,不能单纯地将它视作一种单一的意象,而必须明白这种意象是丰富的、多元的,在研究这种意象时,也不能只看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影响。

1
查看完整版本: 曲江意象不仅是地点的象征,更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