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追根溯源、追思慎远的传统文化,崇实尚义、尊老孝亲的基因密码,就在这一接一送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一点一点地扎根在心里。
易博文,万丽君
中元幽影倩,月圆引*归。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是民间祭祖的日子。据民间传言: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让逝去的亲人回家团圆。人们点荷灯,为逝去的亲人照亮回家之路;置祭品,让逝去的亲人“再食一回人间烟火”;烧纸钱,让逝去亲人的彼岸生活手头宽裕。
连日来,夜色中在水边散步,总能闻到一缕缕飘来的烧纸钱的气味,见到一处处细小而微的烧纸钱的火光。思念逝去的亲人,遥寄一份哀思,总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总要在没有人的野外,悄悄地烧、慢慢地等,再喃喃地说上几句话。更多的人,专门抽出时间来,上山去、去墓地,到离逝去的亲人最近的地方。那些写着“中元谁谁谁寄”的纸钱包,随着一缕缕青烟,送到了他们的“显考”“显妣”,以及“祖考”“祖妣”们的手里。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家之大事。笔者小时候,市面上还鲜见商品化的祭祀用品。爷爷买回一叠叠完整的草纸,一手拿锤、一手拿着类似凿刀的工具,一锤一锤地敲打,直到把纸打穿,打出钱印来。整个过程费时费力,但爷爷很虔诚地一叠叠地打,然后分开来,装进一个个纸袋里,再在纸袋上写上收钱的人的名字、寄钱的人的名字。后来,爷爷去世了,寄钱的人变成了父亲。后来,父亲变得没有力气走上外公的坟头,再后来,没有力气完成最后一次呼吸,于是,轮到我来准备纸钱、烧寄纸钱了。每逢中元节这几天,充满着肃穆、虔诚的气氛。
有人可能会说,中元节无非是封建糟粕;点烛、焚香、烧纸等祭祀形式,也与生态环保的要求有些距离,但中华民族追根溯源、追思慎远的传统文化,崇实尚义、尊老孝亲的基因密码,就在这一接一送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一点一点地扎根在心里。我们“烧”去的“钱”,亲人们能收到吗?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多年前的孔子就有了回答。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同样的道理,祭祖如祖在。祖在,你在,当然是会收到的。换言之,你认为他们收到了,他们就收到了。
父亲去世的时候,一整套丧仪非常繁琐。那时,笔者觉得不解,忍不住问:程序这么多,不能减省些吗?主持仪式的人说,当然可以减省。但是,作为孝子,你恭敬,大家才会恭敬;你减省,大家就更会敷衍,你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吗?听闻此言,笔者如遭电击。赶紧整理衣裳,端正仪容,保持一片诚心,保有三分敬畏,直至礼仪终结。传承在我,我做到,周围的人就会去做到;我失礼,周围的人就更加无所谓了。这当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现代人已经越来越失去耐心、失去仪式感了,一切图快,只求简单明快,哪管沿路风景。一路狂奔,心灵都落到身体的后面去了。在中元节到来的时候,在这一个民间祭祖的日子里,我们追思先人,铭记教诲。借此机会,放慢一点脚步,审视一下自我,回顾一下来路,等一等落下的心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