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诗与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正是出现于此时。但苏轼的文人圈子,把这种现象追溯到唐代,那时的诗人由杜甫领衔,画家由王维居首。而同时代的画家常被赞许为像是诗人,与苏轼同时代的宗室画家王诜就备受称道,因为他能描写“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皆词人墨卿难状之景”。*庭坚在描写其友人李公麟时,说他“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而李公麟本人的名言经常被人引用:“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惰性而已。”更重要的是,一些往昔的绘画被欣赏为可视的诗篇。
对苏东坡等人来说,典型的诗意画是点缀有落雁凫鸭的宁静河景。这是一类与作为诗人的杜甫、作为画家的王维,以及时代更为切近的僧人画家惠崇(约-年)有关的绘画。苏东坡和北宋后期其他文人写了很多诗篇,赞美惠崇“小景”。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鹚,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萧丽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庭坚有诗云:“惠崇笔下开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梅影横斜人不见,鸳鸯相对浴红衣。”
“人不见”一语很好地指出了这类画的特征:一方面,诗意画带给观者强烈的情感,使之升华;而另一方面,其表现效果取决于画面上观看者的空缺。人们从外部来注视景象,没有想象的介入,也没有和画中人物的密切联系;诗人画家和观者都只以抽象的、沉思的状态在场,他们注目的景色也被不完全地表现出来:部分地隐藏在雾色中,开启了山水中有意选择的片段,即“小景”。视觉的连续性,在同一时期巨嶂式山水大师那里,可以融入画面上的层峦叠嶂之中,成为可游、稳定、最终能够被理解的一种表现;而在迷蒙的“小景”中,其表现十分隐匿,仅为此理由,它被看成是有诗意的,因为它在观众那里激起了种种反应。
(摘编自高居翰《诗之旅》
材料二:
文人画作为传统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在宋朝趋于成熟,并一直绵延至今,大有不断推陈出新的趋势。文人画的特点是抛开宋朝以前传统绘画繁杂、唯美画面的风格,以简单明了的笔墨入画;而作者的感情色彩却在画面或者字里行间得以被非常强烈、直观的手法表现出来;内容多为讥讽世事、或借物抒情等等,其表现手法简单、灵活、自由。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文人画大笔淋漓、墨线凝重,个性强烈,风格鲜明,在回归传统的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水墨母体。而那带有强烈诗人气质的文人画,在西风东渐、世态日益变幻的当代社会,凸现出了它特有的艺术与社会价值。从主调而言虽然坚持了回归到传统的特点,注重画面唯美性;那种积极出世、入世,注重思想性的特点融会进去,从而形成了画家清新、明快、朴素、高雅的风格。
(摘编自王林《诗意文人画》)
材料三:
中唐王维的诗与画被苏东坡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道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张舜民之语)的密切关系,为后人所乐道。史料记载:“维以诗名闻于开元、天宝间……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所及也。”
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诗人的事,一位伟大的诗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画,必须表现诗意,却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的。王维以诗境带动画境,追求的是一种只凭深心才能领会的妙境。在画中,他不仅用笔墨形式来表现他心境中的山水,而且将画作为抒发诗情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他引导了中国画的一项重大变革——从诗中汲取画境。
苏东坡对于诗画意境的理解更是推动了诗画意境结合的发展。他认为诗的好处在于“天工”,画的好处在于“清新”,他对于诗词与绘画关系的运用更是将书画关系推向进一步发展。他认为,画的要义不在于形似的逼真与否,而在于形似之外的“天工与清新”。诗与画虽然媒介不同,但本质是一律的。诗,可诵可听,却无形无色;画,可观可视,却无声无音。要达到完美的境界,诗必须有形有色,画必须有声有音。诗,尤其是画的意境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画家可以从诗人已提供出来的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感发、感悟和创造,从而使诗歌的“清篇秀句”转化和呈现为绘画的目前之景,即以无声的、有形的绘画图像将那种有声的、无形的诗歌意境转化和显现出来。
诗歌是诉诸思维的,它创造的是一个想象的空间;绘画则是诉诸视觉的,直接形成一个具体的物象,画虽有形,然而却可以借诗歌的意蕴使它扩大到无形,画中之诗正是对绘画的一个补充,即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多半是绘画所难以传达的那种瞬间的,或在绘画中无法明确表现出来的一些极为隐藏的意象。诗中之“画意”是从心情心境中而来的,而画中之“诗意”确是对景造境之际所产生的,二者皆是自然而然的东西。
(摘编自张伟《古诗词意境与文人画意境之关系》)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诗与画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圈子里的一些文人认为诗与画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基于此观念,同时代的画家常被赞许为像是诗人,一些往昔的绘画在当时被欣赏为可视的诗篇。
B.画家只有从诗中汲取画境,追求一种只凭深心才能领会的妙境,才能达到“画中有诗”的境界,而诗人也同样需要从画中提取诗境,用心体会,才能做到“诗中有画”。
C.诗与画虽然媒介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画家可以在诗人已提供出来的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感发、感悟和创造,从而使诗歌的“清篇秀句”转化和呈现为绘画的目前之景。
D.“诗意”源于诗人意境产生之际,“画意”源自画家心境,诗可以对画进行补充,可以使绘画扩大到无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意画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唐代。在画中,王维不仅用笔墨形式来表现他心境中的山水,而且将画作为抒发诗情的场所,他开了水墨画的先河。
B.惠崇的“小景”带给观者强烈的情感并使之升华,不过,它的表现效果还取决于画面上观看者的“留白”。
C.诗意画与文人画是有交集的,王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人画家可能更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
D.苏轼“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的观点推动了诗画意境结合的发展。他认为诗的好处在于“天工”,画的好处在于“清新”。
3.根据材料,下列宋诗最不可能画成诗意画或者文人画的一首是()
A.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B.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C.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D.*庭坚《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给“文人画”下一个定义。
5.《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在这一首诗中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写出了一些画中可能“隐藏的信息”,抒发自己的喜悦和礼赞之情。请你找出这些“隐藏的信息”,并说出理由。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满仔家的菜包
江鹅
冬至的时候,家里除了汤圆,还要吃菜包。不是豆浆店那种放在馒头旁边一起蒸的,白白圆圆胖胖的面皮包子,而是用QQ的汤圆皮包着高丽菜芹菜丁,背脊上捏出一条棱线,抹点油放在树叶或菜叶上蒸熟的“客家菜包”。村里的人大都讲闽南语,很少遇到客家人,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道客家点心约定俗成地变成冬至代表食物,但是很喜欢每年有得捏一次米黏土。
一年冬至,我凑在妈妈和阿嬷身边,一边搓汤圆,一边听她们闲话家常。阿嬷早上在市场遇到满仔,说差点被她那个颟顸媳妇给气死,很好笑。满仔的儿子那年新娶了媳妇,冬至前一天满仔带着媳妇做菜包,到时好拜祖先。炒好馅料揉好米团以后,满仔累了想去歇一下,便交代媳妇包好菜包入笼去蒸。媳妇一脸茫然,问要怎么包,满仔一听火全上来,都已经做好皮和馅,这媳妇居然笨到连包也不会,负气丢下一句:“路上全是人,你不会去看吗?”转身就去午睡。睡醒以后,菜包已经蒸好,满仔打开桌崁来看,发现整笼菜包全都捏成有手有脚的小人,媳妇真的听了他的话,却没有听懂他的话,谁要她去看着路人捏面人。满仔气坏了,逢人便抱怨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媳妇。
阿嬷说完大笑,妈妈也笑,说这个媳妇真颟顸。我跟着笑,一整个蒸笼都是小人形状的菜包,多么开心哪!我一边笑,心里却朦朦胧胧觉得不安,原来妈妈任由我拿米团随意捏些小人小熊,只是因为当我是小孩,如果想要成为她认可的大人、女人,还是得要中规中矩做出标准形状的食物来才行,捏米黏土在将来不会是好玩的事。
而且,如果冬至做得出菜包是一项必要技能,那么参考妈妈和阿嬷的作节活动来看,端午不就当然要会绑粽,清明要会款润饼,过年要会炊甜粿咸粿发粿,除夕和中秋要吃炉,中元节要摆出两张八仙桌的拜拜菜。如果我想成为她们眼中的优秀女性的话,在长大结婚以前,就得先练好这些。练好以后,还要懂得听话。满仔的媳妇只被骂了颟顸,没有“高拐(个性别扭)”的罪名,关键是她怎么样都貌似乖巧地听了长辈的话,这个细节我可没漏掉。
小孩子在忙碌的大家庭活几年,就会知道“乖”分成两种,“自然乖”和“用力乖”。大人喂我吃东西的时候,我正好肚子饿,所以打开嘴巴吞下食物,那是自然乖;明明不想吃,却还是顺应大人的要求迅速吞下食物,会需要一点服从意志或忍耐的力气,叫作用力乖。我身为家里的投机*马屁精,很清楚“自然乖”在长辈眼里只能算及格,做人要想拿高分,全靠“用力乖”。妈妈就是一个“用力乖”的媳妇。
有时候阿嬷会私底下对我碎念,说妈妈哪里不好,好像我在她们对立的时候,一定会选阿嬷那边站。“裤子都随便折”,阿嬷认为男人的裤子必须折出前面两条直线来,像送洗时人家烫出来的那样,穿起来才挺才体面。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所有关于服侍阿公和爸爸的教示,都像天经地义,一直到我的年纪大到除了收衣服,还可以折衣服以后,才有了新领悟。
我民智未开的时候,很喜欢被大人叫去收衣服,踮脚扯下竹竿上的衣服收进屋内,帮大人一个大忙,觉得自己很有用。但是学会怎么折衣服以后,事情就不一样了,大人要是路经客厅,看见收进来的衣服堆,就会质疑我为什么衣服收进来不折好。“收衣服”只是美其名为“收”,事实上连带包含琐碎的折叠与分类。阿公的、阿嬷的、妈妈的、爸爸的、我的、弟弟的,各人一叠,底下放大件平整的,中间放相对小件松软的,最上面是不规则形的小东西,方便各人整摞捧回自己房间。裤子、裙子、洋装、衬衫、吊嘎仔(背心)、内衣裤、袜子、手帕,全都有标准的折法。心情好的时候,那是爱心的堆叠,不耐烦的时候,好像在演灰姑娘捡豆子,那种时候折到男人的裤子,抓住左右两边裤头往中间一合,对折再对折出一个正方形,就算交差了,谁管你们穿起来前面有没有两条线,裤管挺不挺。后来我有点怕午后雷阵雨,因为很可能被走不开身的大人指派抢收衣服的任务,一收就得一条龙服务到底。拜托,不要叫我收。
我领悟到不做就不会被看出做得不够好的道理,但矛盾的是,妈妈身为媳妇,为了“用力乖”,不做是不行的。这种传统媳妇的命运循环,比起捏菜包炊咸粿,才真的要叫阿娘喂(我的妈呀),让我觉得长大很可怕。幸好台北的大伯母让我明白,媳妇其实有别种选项。
有一次和阿嬷到台北玩,大伯父请吃饭。我进了馆子乖乖坐下等吃,大伯母转着桌上的圆盘,把菜单停在我面前,一脸慈爱地告诉我:“女孩子要学会点菜喔!”我打开菜单,却只看得懂“炒高丽菜”。最后还是大伯母接手,从容不迫地点出一桌我听不懂名字、味道却好好的菜色,吃得宾主尽欢。我着迷地看着她的自信风范,忽然意识到,媳妇可以有很多种,女人不是只有“用力乖”的命运。这个世界上有努力学捏菜包的媳妇,也有知道该上哪个馆子点铁板牛柳的媳妇。不光用别人的眼睛看自己,就会有选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满仔的媳妇误会了婆婆的话,把菜包做成了人的形状,大家觉得她“颟顸”,愚笨得可笑。
B.作者小时候很喜欢收衣服,觉得是帮大人忙,有成就感。长大却不想收衣服了,因为发现太费事,想偷懒。
C.“自然乖”和“用力乖”的区别是,“自然乖”是本性的流露,“用力乖”是虚伪和欺骗。
D.大伯母说“女孩子要学会点菜喔”,“点菜”其实也和做饭一样,是长辈眼中女孩要在结婚前练好的本事。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仔的媳妇做的菜包,逗笑众人,作者跟着开心的同时,“心里却朦朦胧胧觉得不安”,这种对内心复杂情绪的描写,说明作者隐约感受到了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有不同的规则。
B.文章详细罗列了家中的人口、衣服的各种类别,以及衣服的叠放顺序,这样的描写突出“收衣服”这件事,其实非常琐碎,却被作者的长辈看作“天经地义”的标准。
C.作者把妈妈和台北大伯母进行对比,认为妈妈落入了“传统媳妇的命运循环”,只有跳出这个环境,离开家乡,去到都市,才有可能像大伯母一样“有别种选项”。
D.文章以“冬至的时候,家里除了汤圆,还要吃菜包”的民俗开篇,和下文端午绑粽、清明款润饼、过年炊甜粿咸粿发粿、除夕和中秋吃炉等内容相呼应,营造了浓郁的台南生活风情。
8.不同作品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或粗犷,或细腻,或秾丽,或朴素。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9.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为何以“满仔家的菜包”为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帝建初二年,夏,四月,上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请依旧典。太后诏曰:“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固不许。帝省诏悲叹,复重请曰:“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卫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宣及吉时,不可稽留。”太后报曰:“吾反复念之,思令两善,岂徒欲获谦让之名而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昔窦太后欲封王皇后之兄,丞相条侯言:‘高祖约,无*功不侯。’今马氏无功于国,岂得与阴、郭中兴之后等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今祭祀则受太官之赐,衣食则蒙御府余资,斯岂不可足,而必当得一县乎!吾计之熟矣,勿有疑也!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优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吾素刚急,有匈中气,不可不顺也。子之未冠,由于父母,已冠成人,则行子之志。念帝,人君也,吾以未逾三年之故,自吾家族,故得专之。若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行子之志;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矣。”上乃止。太后尝诏三辅: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干乱吏治者,以法闻。太夫人葬起坟微高,太后以为言,兄卫尉廖等即时减削。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辄假借温言,赏以财位。如有纤介,则先见严恪之色,然后加谴。其美车服、不遵法度者,便绝属籍,遣归田里。广平、钜鹿、乐成王,车骑朴素,无金银之饰,帝以白太后,即赐钱各五百万。于是内外从化,被服如一;诸家惶恐,倍于永平时。置织室,蚕于濯龙中,数往观视,以为娱乐。常与帝旦夕言道*事及教授小王《论语》经书,述叙平生,雍和终日。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卫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
B.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卫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
C.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卫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
D.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卫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官,官名。秦有太官令、丞,属少府。两汉因之,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
B.冠,古代贵族男子加在发髻上的一个罩子,依古礼,贵族男子年十八而加冠。
C.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凡官僚豪绅之母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
D.织室,汉代宫中掌管丝帛礼服等织造之机构。织室在未央宫,分设东,西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帝向马太后请求封爵诸舅,被拒;恰逢大旱,有人认为是不封外戚的原因,有些官员以此为由,要求按汉朝旧制对外戚封爵。
B.马太后为了获取谦让之名而拒绝章帝封爵诸舅,批评章帝在灾荒之年不顾民生,并提出等章帝三年守丧期满后她就不问*事。
C.马太后认为富贵人家禄位重叠,一定会受到损伤;马家祭祀的祭品由太官供给,穿的衣服由御府余资支付,马氏一族应该满足。
D.广平王、钜鹿王、乐成王车骑服饰朴素,没有用金银饰品,受到马太后的奖赏,于是内外亲属都遵从这一教化,一致都谦虚朴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
(2)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辄假借温言,赏以财位。
14.马太后坚持抑制外戚权势的主要依据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措施?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寄友人
喻凫①
空为梁甫吟②,谁竟是知音。
风雪坐闲夜,乡园来旧心。
沧江孤棹迥,落日一钟深③。
君子久忘我,此诚甘自沉。
[注]①喻凫,江南才子,晚唐诗人,多次应举,方得进士;此后久困名场,仍未得重用。②诸葛亮高卧隆中时“好为《梁甫吟》”,《梁甫吟》写晏子施奇计为齐王除去隐患的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典故表达对先贤的仰慕,同时抒发知音难觅、才能难展的焦虑和迷茫,极其沉痛。
B.颔联直写寒夜中漂泊者的思乡之情,“来”字音节响亮而有动感,新奇确切,平中见巧。
C.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在走投无路、失望无奈的时候,决心以沉沦向统治者发出决绝的反抗。
D.这首诗将知音难逢、失意飘零、思念故园等复杂的感情熔为一炉,深切沉痛,很有震撼力。
16.明代胡震亨评喻凫的五言诗“闲远朗秀,造句功深”。试以颈联为例,对此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
(2)我们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在《陈情表》中,李密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向晋武帝表明了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情名声节操。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分一到,空气清新温润了,太阳_________,洒下照彻天地的道道金光,___________着万物的生长。寿县古城墙,历经千年的雨雪风霜,有些荒芜,生出些青苔,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久远。然而,春风有余力,引上古城墙。早春的古城墙垛口林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巍然屹立,仿佛古代列阵的伟岸士兵,他们头戴兜鏖,深灰色的战袍外又披上一件华贵的金缕衣。从通淝门到宾阳门的护城河岸边,连接成片的一株株垂柳,千枝万条齐舒了嫩绿的双眼,软软的,绵绵的,宛若一个个裙袂飘飘的佳丽,迎风絮语,浅吟低唱。它们的根须触角一直延伸到古城墙底层深处。沿着光滑的石阶________,城墙上的绿色直逼你的眼。历经严冬雨雪的萎*小草,又被春风染绿了,浅浅的,淡淡的,像嫩玉,似翡翠,翠绿充盈城墙上上下下每一处。古城男女老幼呼朋引伴,_________,观赏鼓荡在城墙之上的蓬勃生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讲,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喷涌而出督促拾级而上车水马龙
B.喷薄而出催动拾级而上纷至沓来
C.喷涌而出催动步步高升纷至沓来
D.喷薄而出督促步步高升车水马龙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寿县古城墙,历经千年的雨雪风霜,有些斑驳,生出些青苔,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久远与沧桑。
B.寿县古城墙,历经千年的雨雪风霜,有些斑驳,生出些青苔,人们诉说着岁月的久远与沧桑。
C.寿县古城墙,历经千年的雨雪风霜,生出些斑驳,有些青苔,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久远与沧桑。
D.寿县古城墙,历经千年的雨雪风霜,生出些斑驳,有些青苔,人们诉说着岁月的久远与沧桑。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后,吉祥物“冰墩墩”一夜爆红,迅速成为“顶流”,冰墩墩的走红,①,还有它被赋予的创意与含义。冰墩墩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的结合将文化要素和冰雪运动融合并赋予了新的文化属性和特征,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的特点。这样设计②,又能代表中国味道的冬奥。(),线条流动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③取自冰雪运动头盔。熊猫整体造型像航天员,是一位来自未来的冰雪运动专家,寓意现代科技和冰雪运动的结合。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头部彩色光环灵感源自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启发
B.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头部彩色光环的灵感来源
C.头部彩色光环灵感源自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D.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提供了头部彩色光环的灵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年6月24日下午5时47分,沈阳桃仙飞往上海浦东的CZ航班关闭舱门、撤离廊桥、启动双发、准备滑跑起飞。就在此时,南航北方分公司现场运行中心突然接到“一名旅客要乘坐CZ航班,前往上海救助危重病人,警车正在护送赶来机场,情况紧急,飞机能不能等一下?”“生命至上,这个旅客我们必须等!”南航北方分公司值班领导当机立断。立即启动紧急医疗救助程序,相关岗位立即行动保障这名“特殊”旅客登机。这名“特殊旅客”是为了赶往上海捐赠造血干细胞,以挽救一名急性白血病患儿的生命。由于事发突然、紧急,所以才有了“飞机掉头”的感人一幕。
②年,一列高铁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某旅客以等家人为由,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关闭,不听劝阻,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事后,公安机关对此开展了调查取证。次日上午,该旅客到合肥站派出所主动承认了自已的错误。
南航的“掉头待机”之举收获点赞与好评无数,旅客罗某的“拦高铁等家人”之举遭众人批评与质疑。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参考答案:
1.B“而诗人也同样需要从画中提取诗境,用心体会,才能做到‘诗中有画’”错误。由原文“诗中有画,是诗人的事,一位伟大的诗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画,必须表现诗意,却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的。王维以诗境带动画境,追求的是一种只凭深心才能领会的妙境”可知,诗人要想达到“诗中有画”,不一定就需要从画中提取诗境。
2.CA.“诗意画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唐代”错误。由原文“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可知,诗意画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B.“画面上观看者的‘留白’”错误。由原文“一方面,诗意画带给观者强烈的情感,使之升华;而另一方面,其表现效果取决于画面上观看者的空缺”可知,表现效果还取决于画面上观看者的空缺,而不是“留白”。D.“苏轼‘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的观点”错误。由原文“苏东坡对于诗画意境的理解更是推动了诗画意境结合的发展”可知,“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的观点缩小了范围。
3.C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一首借景说理诗,所以作者的感情色彩也不能很明显地在画作中强烈、直观地表现出来。
4.文人画是①一种在宋朝趋于成熟,并一直绵延至今,②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文人)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③内容多为讥讽世事或借物抒情等,④主要用水墨表现的传统中国绘画流派。
5.画中隐藏的信息是早春、水暖鸭先知和河豚欲上。“桃花三两枝”说明桃花还未盛开,说明是早春;诗人只是根据经验判断水已慢慢变暖,常常在水里嬉戏的鸭子可以先知道;诗人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想象出河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虛境补充了实境(也可以想象河豚的美味)。
6.AB.“想偷懒”错。作者长大后发现收衣服的各种规矩,也是对女性的规训,所以抗拒。C.“虚伪和欺骗”错。根据原文,“用力乖”只是需要“一点服从意志或忍耐的力气”。D.“‘点菜’其实也和做饭一样,是长辈眼中女孩要在结婚前练好的本事”错。“点菜”代表了女性生活选择的另一种可能,所以和之前“做饭”“折衣”的意义不同。
7.C“只有跳出这个环境,离开家乡,去到都市,才有可能……”错,原文无此意,而是在结尾说“不光用别人的眼睛看自己,就会有选项”,可见作者认为不受他人眼光、思想制约,就会有新的选择。
8.①本文语言朴素、自然、亲切,将民俗风情娓娓道来。②本文使用了一些闽南语方言词汇,如“拜拜菜”“高拐”“吊嘎仔”“阿娘喂”等,使文章具有浓厚的台南(地域)风情。③本文语言别具幽默感,形容自己少年懵懂是“民智未开”,形容自己讨好长辈是“用力乖”。
9.①以“满仔家的菜包”为题,具有象征的意味。做成“人形”的菜包是个笑话,是不合规矩的。这种规矩,和“收衣服”的规矩一样,都是对女性的规训和控制。②把“努力学捏菜包的媳妇”和“知道该上哪个馆子点铁板牛柳的媳妇”做对比,引发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看似代代相传的风俗和“命运循环”是可以被打破的,女性可以有别样的生活选择。③引发阅读兴趣,通过生活趣事引出后文叙事进而深化主旨。
10.A
11.B“贵族男子年十八而加冠”错,是二十岁加冠。
12.B“为了获取谦让之名而拒绝章帝封爵诸舅”说法错误,根据文意“吾反复念之,思令两善,岂徒欲获谦让之名而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可知马太后拒绝章帝封爵诸舅并非为了获取谦让之名。
13.(1)况且人们希望封侯的原因,是希望对上以丰富的供物祭祀祖先,对下求得温饱罢了。
(2)马家的亲属中有谦恭正直的,(马太后)就以温言好语相待。赏赐财物和官位。
14.依据:“高祖约,无*功不侯”,无功不可封侯;“今马氏无功于国”,马氏对国家并无大功。
措施:下诏严禁马家亲戚干预郡县*务,对不遵守法令规章者采取快速而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在朝廷上下倡导节俭风尚。
参考译文:
汉章帝刘坦建初二年夏季四月,章帝想封各位舅父,马太后不允许。正赶上大旱,有人上书说是没封外戚官爵的缘故,有关部门的官员就奏请章帝依照汉朝旧制,对外戚封爵。马太后下诏说:“凡是提出要封外戚侯爵的人,都是想讨好我而希望得到好处罢了!”马太后坚持不同意。章帝看见马太后的诏书后悲哀叹息,再次请求太后说:“汉朝建立以后,舅家封侯,就和皇子会封王一样。太后固然心存谦让,但为什么让我单单不能对三位舅舅加以恩宠呢?况且卫尉马廖年纪已经大了,而两校尉马防、马光又身患重病,如果出现不幸,就会使我终身有刻骨的遗憾。因此应当选取吉时封爵,这件事不能再拖延了。”太后回答说:“我反复考虑这件事,就是想寻求两全之法,对朝廷、外戚都有好处,难道我只是想获取谦让之名,而让皇帝您蒙受不向外戚施恩的嫌怨吗!从前窦太后想封王皇后的哥哥,丞相条侯说:‘汉高祖曾约定过,无*功的人不能封侯。’如今马氏对朝廷无功,岂能与阴氏、郭氏汉朝中兴时的皇后家族相比呢?我常见富贵人家的禄位重叠,如同一年之中再次结果的树木,它的根一定会损伤。况且人们希望封侯的原因,是希望对上以丰富的供物祭祀祖先,对下求得温饱罢了。现在马家祭祀的祭品由太官供给,穿的衣服由御府余资支付,这样还不满足,而一定要得到一个县的封土吗?我已考虑成熟了,您不要再有疑问!孝顺父母最好的行动,是使父母安宁。现在不断发生灾异,粮谷的价钱已经上涨几倍,正当日夜忧愁惶恐、坐卧不安之时,您却想先封舅家的爵位,违背慈母的拳拳之心!我向来刚强性急,胸中有气痛之症,不能不顺气。儿子没成年时,由父母教养,成人以后,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办事。我想您是皇帝,但您为父亲守丧还没过三年的丧期,又事关我的家族,因此才专断裁决。等到阴阳调和,边境安定无事,然后您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到那时,我只含着糖逗着小孙子玩,不再过问*事。”章帝才停止封爵。太后曾下诏给三辅:马氏家族及其亲戚,有嘱托郡县官府、干扰郡县*事的,依法处置和上报。太后母亲安葬时,堆的坟略微高些,太后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其兄卫尉马廖等立即减削坟墓。马家的亲属中有谦恭正直的,(马太后)就以温言好语相待,赏赐财物和官位。如果有人犯了微小的错误,(马太后)就先显出严厉的神色,然后加以谴责。对于那些车马衣服华美而不遵守法律的,就将他们从外戚宗室谱籍中除名,遣送回故乡。广平王刘羡、钜鹿王刘恭、乐成王刘*,车骑服饰朴素,没有用金银饰品,章帝将之禀告太后,太后就赏给他们每人五百万钱。于是内外亲属都遵从这一教化,一致都谦虚朴素;其他外戚家族则都惶恐不安,
比汉明帝时还加倍惶恐。马太后设置织造室,在濯龙园中种桑养蚕,并多次去观看,认为这很有乐趣。她经常和皇帝早晚一起谈论朝廷*事,教小皇子们学习《论语》等经典,讲述平生经历,终日融洽和睦。
15.C“决心以沉沦向统治者发出决绝的反抗”错,尾联意思是,虽然君子(代指朝廷、君王)已经忘了我,但是我依然心甘情愿守在这里(较低的官位上)。“沉”不是沉沦,而是指诗人甘于守在较低的官位上,表达了诗人忠于朝廷、君王的赤子之心。
16.颈联描写江景:境界辽阔,景物秀美;寺院晚钟远远传来,更添江上宁静:堪称“闲远朗秀”。遣词造句,极见功力:“远”“深”二字,纯从漂泊者见闻感受着笔,平中见奇;而写景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凝练传神。
1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8.B
19.A画线句子有如下语病:
一是“古城墙……荒芜”搭配不当,改为“古城墙……斑驳”;
二是“沧桑与久远”语序不当,应先说表示时间的“久远”,再说表示世事变化很大的“沧桑”。
20.①句中将古城墙上林立的垛口比作伟岸士兵,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垛口有规则地分布在古城墙上,和士兵排阵整齐相似;③垛口修筑在城墙之上,位置高,和士兵的伟岸相似;④古城墙的作用为防御敌人,士兵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二者都有保护作用。
21.C项“源自……的启发”,句式杂糅,排除。
22.①不仅仅是因为外形可爱②既能代表举办冬奥的中国③头部外壳造型
23.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解答本题,考生可以结合题目中的任务指向采用有由果溯因法抓住本质进行立意。
南航的“掉头待机”之举收获点赞与好评无数,这是结果,那么为什么南航的这一做法收获点赞和好评呢?结合材料中“前往上海救助危重病人,警车正在护送赶来机场,情况紧急”“赶往上海捐赠造血干细胞,以挽救一名急性白血病患儿的生命”“事发突然、紧急”这些信息可知,这名旅客是前往上海救助危重急性白血病患儿,而且事发突然、紧急,南航“掉头待机”本着的是“生命至上”原则,在生命面前,规则制度应为生命让步。南航此次航班掉头让“特殊旅客”登机之所以令人动容,是因为践行了“生命至上”的理念。
旅客罗某的“拦高铁等家人”之举遭众人批评与质疑,这是结果,这名旅客的做法为什么遭到质疑和批评?结合“等家人为由”“身体强行扒阻车门关闭,不听劝阻,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可知,她无视规则,为了一己之私“绑架”全车乘客。
整合两则材料,可知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思考敬畏生命与尊重规则的关系。考生需围绕这一主线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考生可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思考立意:如没有什么比生命重要,在现实的各种操作中,应该把这当成一种坚定的信仰;如生命至上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漠视规则往往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如当下社会中缺乏对规则的敬畏之心,总有一些人觉得遵守规则就是吃亏;如生命至上,在紧急情况下规则、制度理应为生命让步。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引出自己的观点,如“敬畏规则,方能行止有度”;然后阐释“规则”的意义,并由材料中旅客漠视规则联系社会上诸多漠视规则的例子,指出漠视规则的危害,由此明确对待规则的正确态度是“敬畏”,并进一步列举事例论证“敬畏规则”的价值,最后发出呼吁。
立意:
1.用实际行动践行“生命至上”理念。
2.生命至上是对生命的敬畏、护卫与捍卫。
3.用敬畏与责任承托生命。
4.构建应急体系为生命保驾护航。
5.培养规则意识需多措并举。
6.敬畏规则,方能行止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