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俗称“七月半”、“*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道德经》记载:七月十五称“中元”,其定地官赦罪日。中元节虽然被俗称为“*节”,但它并不吓人,因为大家都明白:人世间本就无“*神”。中元节只不过是后人为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以特殊的方式选取的一个特定日子。
“*怪之说”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在*帝时期就已经有所流传。当时,在民间还疯传过一些“避*驱邪”的物品。下面小编给大家盘点一下:
1.桃木。《太平御览》引《典术》:桃者,五木之精也,古压伏邪气者,此仙木也,桃木之精气在*门,制百*,故今做桃木剑以压邪,此仙术也。如今,人们已将桃木做成了工艺品,多用于观赏。
2.银杏。银杏树一般是在夜间开花,人们平时难以看见,古人多把银杏树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树木。在道教法器里面,也有诸多法器是用银杏树作为驱邪的法物。如今,人们已将银杏树用于观赏和制药上。
3.艾叶。在《荆楚岁时记》中:“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气”。古时候,人们常把艾叶挂在门口,祛除晦气与邪气。如今,人们已将艾叶用在制药上,因为它具有驱寒的功效,是中药中的驱寒良品。
对于古代“避*驱邪”的迷信物件,我们可以说是当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是愚昧落后的表现。中元节的本质是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在一个特定日子以一种特定方式来表达、抒发哀思之情,它和“*神”并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存在任何联系。
中元节,我们可以看作是中华“师”文化的一种传承,“孝”文化的一种发扬,“德”文化的一种延续。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何尝不是也在抒发这种感慨呢?!如今,人们应该对中元节的存在进行理性认识和看待,千万不能动不就给它扣上一顶迷信的大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