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年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
我们对这些传统节日的主要印象是什么呢?
我先说!!!!
这些传统民族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而庆祝传统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我们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好吧!!!我承认,我其实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个,注意!是首先,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也是能想(背)出上面那些的QAQ。
真实的我,最先想到的是——吃+放假
我可以骂我自己,但是别人不能!嚯嚯嚯嚯哈哈哈哈哈哈
我不信!你们有的娃不是想的这两件事?(除去祭拜一事)
咳咳咳,回归正题,吃+放假,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想法(我怕引战,还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吧,这不叫怂,这叫从心,略略略),我们也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重要性,但这种节日情怀始终不大强烈。
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附着于节日物质层面的东西也不那么热衷了,更多的是借着节日出去游玩。而对于不那么富裕无法出门游玩、但生存资料又不紧张的家庭来说,节日更没有太大感觉,喔!今天过节呀,那去买点吃的吧!然后呢?没有了然后。
儿时的过年是热闹的、有趣的,因为有新衣服,有好吃的,还有一群伙伴一起玩儿炮仗。
那是因为儿时的中国,经济还不那么繁盛,民众普遍的生活水平还较低,好的东西要屯到过年,一年中最富足的一天,能不兴奋、激动?
现如今呢,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远,你最好的伙伴已不再是你的邻居。
儿时的我们过节追求的更多的本就是物质层面,而不是精神层面,现今,我们的物质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就已能得到满足,而我们又未发展起节日的精神文化活动,这或许就是人们认为越来越没有年味和过节的喜悦的原因吧。
或许我们正好处于过渡时期,节日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这一代去挖掘、去结合新时代再创新发展。
如何挖掘?你说挖就挖??你行你上啊?
嘤嘤嘤
这些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于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来说,似乎是相矛盾的?
确实,过年,“过”是个动词,“年”是种兽,过年最重要的东西是火光和鞭炮,但现今为了环境保护,大多城市禁止放烟花爆竹,
清明节,扫墓,你祖先钱要用完了,得赶紧趁这个时候烧点纸钱过去啊,但为了环境,不可以!你放把菊花意思意思吧。祖先:我????
端午节,赛龙舟,门前倒挂艾草,干净点不臭的大河呢??水泥地里寻艾草?你真会想。
中原节,这是*节呀,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节,普遍进行祭祀**的活动,点荷灯为亡*照回家之路,嘻嘻嘻,你在封建迷信啦,还有不能烧纸钱哟。
中秋节,亲人团圆之时啊。农耕社会,人都被束缚在土地上,团聚还不简单,现在呢,过年都不一定回得来,团个毛的圆!赏月,我都有多少年没见着月亮了,还赏月???
杠精!!!你简直就是个杠精!
没文化的东西,让我来教你做人!
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不过只是个形式罢了,我们挖挖这些节日原本的目的呢。
过年,“年节”,其起源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又是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原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中秋节,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看看上面的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节日起源要么与自然有关,要么与祖先有关。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人对天地与祖先心怀敬畏,深信天地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天地神灵与祖先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人们的一切皆来自于天地与祖先的恩赐。
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月盈则亏,日午则偏,一切皆有天道秩序;万物虽长于地上,但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
嘿!上面的,说现在过节污染环境!看看!自己好好看看!节日本源于什么!!
这和环境保护、自然敬畏不息息相关吗?这不好挖吗?
现在的我们还有信仰和敬畏之心吗?
但我还是觉得你在说空话,
好,其实我也承认,我只是一个瞎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