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
摘要:西方有个情人节,就有好事者也要给中国找个情人节,很多人以为七夕就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但是,显然错了,如果说中国古代也有情人节的话,那一定是元宵节。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
就有好事者也要给中国找个情人节,不知怎么搞的,很多人以为七夕就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但是,这个说法显然错了,如果说中国古代也有情人节的话,那肯定不是七夕,一定是元宵节!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又叫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最主要的习俗是“乞巧”。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所以古代,在这一天,少女都要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女红手艺。至于求婚姻美满,则是小女生在乞巧的节目上很顺理成章衍生出来的。
之所以会把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自然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但是,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次面,这样的相思之苦,哪对情侣愿意?再说了,中国古代诗文中,从来就没有把七夕作为情侣倾诉爱慕的日子。
看过红楼梦吗,王熙凤的女儿就是七夕出生,刘姥姥给她起的名字是——巧姐,就应着“七巧”,而部是叫爱姐情姐。
再来看元宵,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来历有好几种说法,第一种是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燃灯。
第二种说法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定诸吕之乱而设。将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节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
第三种说法,汉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礼佛”。从此就有了元宵放灯的习俗。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平时晚上是全年实行宵禁的,一般百姓是不能出门上街的。唐朝长安城是里坊,入夜后每个坊都要闭门落锁,百姓最多只能在所居住的坊里——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小区里走动,是不能到大街上的。
但是,元宵节要点灯,肯定是要在晚上到大街上看灯。那么宵禁就自然要放开了。唐代是在上元前后各一日,加上元宵,一共三天开放宵禁,让民众观灯游乐。到了宋代,元宵灯会无论规模还是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多,所以,开放宵禁在十六之后再加了两天,一前后一共五天。明代在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从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就这样,元宵就成了普通百姓一年中最盛大的狂欢。
本来青年男女晚上都没法上街,所以约会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元宵,连着几天的年度大假大狂欢,自然成了男女情人约会的最佳时候。
所以,如果要说中国古代有情人节,那就一定是元宵节。
不信,再看看古人的诗词,就一目了然了。
写元宵的诗词不计其数,这里限于篇幅,就只选取三首最著名的:
第一首,《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请注意,“金吾不禁夜”,就是说开放宵禁。
第二首,《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请注意,“人约*昏后”说的就是男女青年的约会。
第三首,《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太有名了,就不多说了。
所以,元宵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快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