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下班的路上常遇到有人在路口焚烧纸钱,燃尽的纸灰轻轻的被晚风揭起,而后被过往的车辆撞个粉碎。
有路人避之不及被染上些许纸灰大叹晦气。
不由感慨“纸钱晚风送”,又到了一年“*节”。
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从小听着老人讲的各种*故事长大的:农历七月十五这天,阴曹地府大开*门关,放小*到阳间活动一至数日。不听话的孩子会被**找上,年少单纯的我往往在这一天不敢放肆。
长大了又听说了农历七月半还有“中元节”、“盂兰盆节”、“祭祖节”等说法。那么,七月十五到底是不是个正经“*节”?
三俗合一的“七月半”
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只是恰巧“撞日子”了。
“祭祖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中元节”的称呼,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在道教的描述里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有**会倾巢而出。
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
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自唐朝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七月半”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可怕的“*节”
但是,“七月半”绝不是恐怖的“*节”。相反,它是个很有爱的节日。
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和我们印象中群魔乱舞的“*节”并不是完全相同,它主要用于报恩、祭祖、行善,而不是吓唬小孩子。
中元节作为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特色食物肯定也是少不了哒,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七月半”的风俗自然也不尽相同,比如放水灯、送面羊等等。
各类风俗中,较为普遍的应该是吃鸭的习俗了。比较出名的是广西某街道10余万鸭子一夜售空。
图为中元节要被卖出的鸭子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
其实吃鸭子是很有季节性原因,立秋过后,鸭子肥美。经过一个夏天的锻炼,脂肪和肌肉的比例较为平衡,适合各式的烹调。下面简单跟大家介绍四种比较经典的吃法。
无为熏鸭
无为熏鸭是安徽省无为县最传统的一道美食,据说从清朝开始就有了这道美食。
这种无为熏鸭是以巢湖麻鸭为原料,先用30多种中药卤制两个小时,然后再放进炉中熏烤至颜色酱*,所以这种熏鸭吃起来特别入味,而且肉质非常鲜嫩可口。
盐水鸭盐水鸭,是南京历史最悠久的一道特色美食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种盐水鸭最大的特点就是皮白肉嫩,而且吃起来肥而不腻,完全能体现出鸭肉的原汁原味,吃起来特别的香。
樟茶鸭樟茶鸭其实也算是熏鸭的一种,是四川人最爱的一种鸭子吃法。
这种鸭子完全是用樟木和茶叶熏烤而成的,所以鸭肉吃起来有一股浓浓的茶叶味和樟木的清香,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姜母鸭姜母鸭原本是福建的一道特色美食,就是因为它真的太好吃了,所以慢慢的流传到了全国各地。
这种姜母鸭主要是用整只番鸭搭配药材包一起炖煮而成的,不仅味道特别的鲜美,而且对身体还有滋补的功效,非常适合秋冬季节吃。
此外,还有种种的烹调方式,可以写成《鸭子在中国的种死法》
其实在初秋时分,由于季节原因,许多人难免出现很多“亚健康状态”,比如容易腹泻、上火、食欲不振。
而鸭肉对上火、发低热、体质虚弱食欲不振、有非常好的食疗效果;此外,鸭肉中有的脂肪酸熔点低,易于消化的特点使得在秋季吃鸭是很合适的一个选择。
结语
从有关七月半的传说及习俗中,可深切体认到七月半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
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
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的角度,期勉互爱,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作者
轻功水上漂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从孟秋时祭、中元节、盂兰盆节看儒释道三教交流[J].陈雄;陈戍国.中华文化论坛(03)
[2]南北朝至唐代中元节内涵演变考[J].张舰戈.唐都学刊(01)
[3]浅议中元节习俗——以广西为例[J].廖冰艳.黑龙江史志(10)
[4]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M].严敬群.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