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四对于广西,粤西大部分地区来说是一个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这天,乡村人家早早起床杀鸭、买肉、做好祭品,祭祀祖先、亡灵,烧衣纸。
粤西茂名的人家还喜欢磨粉蒸簸箕炊、发籺,也有很多的地方人做木塔籺。蒸簸箕炊、发籺,传说是纪念“田头公”有关。现在普遍的人,都是出圩市去买回家里来吃,不喜欢动手了,主要原因是功夫多,费时费力,吃不了很多,做多了天气炎热,放久了会变味不好吃。
粤西茂名、湛江乡间,都有做七月初七,七月十四的两个节日,做七月初七的是信仰老爷——康王大帝,说黎话的海边人比较多,做七月十四节日的大多数人都是客家人,他们信仰冼太夫人。
七月十四两广很多的地方都叫“*节”,也有些土话叫“水*节”,是民间中元节前一日,是纪念亡灵的民间节日。这天,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劏鸭,在广西大部分地方的农村都是比较隆重的节日,是三月三、五月五之后,七月十四是比较隆重的民间节日,外出的人大多数都是赶回家吃饭。
中国人拜神的祭品普遍都是用光鸡,刀头肉、烧猪肉,其中鸡是主角,祭品除了香烛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衣纸。在两广地区的民间,唯有一个节日可以用鸭来拜神的就是七月十四,这个与民间传说有一定的关系。
传说一:农历七月十四,俗称“*节”。**借节假日还家探亲,古籍说:人为阳,*为阴;陆为阳,水为阴。可惜过不了奈河,于是用鸭子拖*过河,所以是吃鸭不是吃鸡。
传说二:鸭子是用来祭拜用的祭拜祖宗时,所用的纸钱、衣物是要靠鸭子驮过奈何桥的,所以,*节时一定要吃鸭子。
传说三:鸭属寒,盛夏吃正合适。民间有吃鸭子的风俗,“鸭”就是“压”,吃鸭子就能压住这天上来游走觅食的**了。
民间传说归传说,很多人都说没有科学的道理,但是民间都是按这个的传说来做,每到七月十四就是家家户户都劏鸭拜神、祭亡灵。
粤西人、广西人平时除了喜欢吃鸡之外,就是喜欢鸭,也喜欢养鸭子,每年三四月份买回鸭子放在田间养殖,既吃禾间的野草,小虫,小驾虾蟹,到了收割早造的时候,又吃剩收割遗漏下来的稻谷,到了七月十四的时候,鸭子长大了,肉质鲜美,正是吃鸭的时候。
鸭子劏鸭之后,可以用来做白切鸭,也可以做豆豉鸭,又可以炆鸭,还可以做鸭粥,烧鸭吃法多种多样,但是,吃鸭的那种情愫,很难改变他们对来自本土养大的农家鸭子香味的诱惑。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年七月十四,一家人大大小小围坐在一起吃鸭食籺,总结上半年的工作学习情况,交流一下各人的工作生活。过节之外,大家又各奔东西,上学读书,打工务农,外出工作,这个就是粤西、广西普遍的人家的真实的生活。
你有什么的看法?欢迎留言!
我是老张新说,用心用笔去观察两广地区的每座城市日新月异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向你推荐他们的乡情乡音,风土人情,民间美食,喜欢的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