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国,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依旧是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同时,元宵节又被称作是上元节。既然说到上元节,我们自然而然地能够联想,是不是也有中元节、下元节呢?
其实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是道教的节日。道教为天官、地官还有水官编排出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而这也形成道教的三种节日,“三元日”。
其中,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掌控着人间福祸,负责*神升转。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则是其中的下元节。下元节在今天并不常为人们所知,但在宋朝,这是国家的法定节日,有着放假三天的规定。
那么,在宋代还是一个重要节假日的下元节,是怎样逐渐在中国“消失”了呢?
下元节和禹
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分别从太虚极处、九土洞阴、洞阴风泽,取得始阳九气、清虚七气和晨浩五气,吸入口中,融会贯通,结成灵胎圣体,而后在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先后从中吐出三子。
这三子降临人间,被认为是尧舜禹,给百姓带来福祉。尧定天时,舜分十二州,禹治洪水,因此分别为天官、地官和水官。
如上文所说,下元节本是水官的生日,而在中国民间,人们常常将禹和水官对应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的联系还是因为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中禹的父亲鲧在尧时被任命治理*河流域的洪水,但是鲧采用的堵塞的方法并没有效果,反而劳民伤财,加重灾情。在舜继任后,鲧因治水无果而获罪,被处死在羽山。
大禹因丧父悲伤至极,却在这时被一致推荐为治水之人,可也正是因为自己父亲治水的经历,他更明白治理洪水的重要性,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告别了自己的新婚妻子,挑起治水的重任。
大禹带着先前和自己父亲一同治水的部下勘察*河流域的地形,将天下分成九个州,奔波其中实地考察,总结治水失败的教训,最后决定采取疏导的方法,通过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将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在这个过程中,大禹和众人一样,实实在在地投入施工劳作当中。长期的工作让他的手上长满老茧,磨光了他小腿的汗毛,甚至连脚指甲都脱落了。
在治水的十三年里,从自己的儿子刚生下到能叫爸爸,再到他十多岁,大禹曾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都不曾进去。这就是著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最后成功治理好了*河水患,人民终于能够安居乐业,而大禹治水的功绩也一直被人们传唱至今。因此,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人们逐渐将水官和大禹联系起来。
传说大禹会在下元节这天下凡为人们解困,于是许多地方的人们会在这天准备香烛祭品祭祀大禹,祈福解厄。
下元节的习俗
除了上文所说祭祀大禹外,作为道教的节日,道教徒也会在这一天祭拜水官。他们会在家门外竖天杆,白天杆上挂的是有“消灾降福”等字的*旗,等到晚上又换成三盏天灯;道观在这一天则会做道场,举行相应的修斋仪式,迎接水官大帝。
农历十月十五正好是农村的收获季节。民间会用新谷磨糯米,做成小团子,包上素菜馅心,蒸熟后放在大门外“斋天”。同时民间也有祭祀亡灵先祖、工匠祭拜炉神太上老君的习俗。
《诗寄下元节》中描述的就是下元节,人们磨好糯米包上馅,家门外挂着旗飐的天杆,祭祀三官祈求庇佑,一如我们上文所说。关于下元节的诗句还有不少,这也说明下元节在当时人们生活中还是很重要的。
《帝京岁时纪胜》中也有记录,从下元节起,一直到次年正月廿五,这一百天里庵观寺院都会安排相关课程,夜悬天灯,还有写着“冬季唪经祝国裕民百日期场”的*幅。信佛的人家也会送上香烛,献斋供奉的人络绎不绝。
道教在唐宋时期十分兴盛,宋太宗更是规定,下元节和上元节一样,休假三日。
由此,下元节在宋朝还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但是它又是怎样逐渐在中国人生活中淡去的呢?
“撞”上会庆节
到了南宋,宋孝宗赵眘的诞辰在农历十月二十二,这个时间与下元节十分接近。而在中国古代,皇帝过生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下元节“撞”上会庆节,人们更加庆祝的也变成了会庆节,下元节就这样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
杨万里有一诗作,题为《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从这标题我们就能看出,此时下元节已逐渐被会庆节“抢”了“风头”。
下元节一开始便是道教重要的节日,它带有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色。这一天水官解厄,水官在民间又被认为是大禹,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水资源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到大禹在中国劳动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民间在这一天的祭祀祈福也是在希冀生活美好幸福,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下元节背后写满了中国故事。
下元节在宋朝如此被重视一方面有道教兴盛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风调雨顺”在中国社会的重要。可惜到了南宋因为时间和宋孝宗诞辰相撞,这一天原本的庆祝逐渐被更加盛大的节日淹没。
在强调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的今天,我们越来越看到更多的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文化,例如下元节,从它的起源到习俗,窥得中国传统文化一角,看一看数千年前宋朝人是如何去庆祝这一节日的。
不得不承认,西方的许多节日在传入中国后确实引起一股一股的“洋节热”,这是全球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可我们也需要回过头思考中国的传统节日,思考一些逐渐被我们遗忘的文化传统。
很多时候节日并不只是为了庆祝,更像是一个载体,寄托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这些是我们不能遗忘的;同时也是一个机会,思考如何更好地讲述好中国故事,将中国优秀而有趣的传统文化带向世界。
今天的我们也不可能完全重现数千年前古人庆祝节日的场景,但更重要的是去体会蕴含其中的故事和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