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感谢支持
家乡的中元节
作者:肖足明
题记:六年级下册第一次的作文主题为“家乡的习俗”,我先天布置他们与家长聊聊家乡的习俗,第二天课堂上有很多学生讲到七月半接老客,但说不完全。我正好借此机会给他们弘扬一下传统文化。本来想写篇下水作文,但字数严重超额,斟酌再三,都不能删成字左右的适合小学生模仿的范文。原来还以小孩子口吻写的,既然不能作下水作文,干脆以自己的视角来写。
自从日子进入到农历七月,我就陆续接到电话。大姑子说“老弟媳妇,我家初五敬客,到我家来吃饭吧。”小姑爷说:“舅嫂子,我家初八敬客,你一家人一定要来吃饭哟!”姐说:“小妹,我家十二敬客,到时来聚一聚啊。”当然,我也会分别给伯爷子和哥哥打去电话,约定敬客的日期。
时间一到,我会和老公带着儿子去大姑子、小姑子家、大姐、二姐、三姐家去饱餐两顿。属于只管吃不祭拜的那种。
到了我夫家敬客的日子,我们会在先天下午,一大家子都焚香沐浴,洗漱干净,老公从火堆里夹出一块烧得通红的石头,放在一个铁质脸盆里,然后淋上一瓶醋,瞬间热气腾腾,喷香的醋味直钻鼻孔,雾气萦绕在客厅里,我和儿子即使近在咫尺也看不清他的面孔。老公确认每个人都在热气里洗了手脸后,便撤去脸盆。这种做法方言叫“解玉”,我想说成普通话应该是“解晦”或“解秽”,除掉秽物或晦气的意思。等到雾气散尽,我看到客厅中间已摆好了一张四方桌子,朝大门的一方没有摆筷子,摆的是一只罄和一个插着香烛的竹筒。其余三方,每方摆三双筷子三碗面条,筷子一律在碗的左边。然后由老公带着香烛,我们每个人手上拿十叠已折好的钱纸跟在老公的后面。
走到离家百米远的池塘岸边,老公插好香烛,点燃,跪在地上,虔诚地请求:“爺、娘、公公、娭毑、太公、太毑……请嗯哪噶今晚回家,今晚将就一餐,明天好好招待。”说完,老公站起来,在燃烧的红蜡烛上点燃一叠钱纸往家走,我们依次点燃一叠钱纸,跟着老公也往家走,手中的钱纸快燃尽时,便放在地上,再点燃另一叠,如此反复,继续前行,直到家里。这中间手中的火不能熄灭。回到家里后,我们依次把正在燃烧的钱纸放进供桌下的一个铁盆里,跪在地上再拜一下。等我们都拜完,老公开始敲罄,三下三下地敲,类似于打上课铃,表示祖先们开始吃饭了,大约过了五六分钟,老公再次敲罄,这回是两下两下地敲,类似于打下课铃。表示祖宗们吃完饭了。我们把凳子象征性地挪动一下,便把供桌上的面条端到我们吃饭的桌子上来。由我们真正来吃掉。老公则在供桌上又摆好九杯茶,也是摆三方,每方三杯。也是敲罄表示用茶,撤茶之前又敲罄。
第二天,一早起来,自己还没洗漱,便打上一盆毛热子水,放进一条崭新的毛巾,摆在供桌中间,再放上一杯漱口水,一支挤了牙膏的牙刷,请祖宗洗漱。早餐也比较简单,但最简单也不能是四碗菜或六碗菜,因为有“四六不扯伙”的说法,“不扯伙”是“不对劲”“不友好”的意思。当然敬客的程序是一样的。
中餐才是重头戏,中餐的丰盛一点不亚于过年,我们同样把亲朋好友请来。吃过早餐,伯爷子捉起一只会打鸣的公鸡,把鸡脖子上的毛扯掉一撮,用菜刀在那一割,鸡血喷涌而出,流到早已摆在供桌上的菜碗里,这叫请祖宗吃“血食”。过年一般杀阉鸡,因为阉鸡肥壮,味道又好,什么人都能吃。但七月半却一定要杀公鸡,而且是开了声的叫鸡公。一来是由来已久的男娃娶妻进门,延续香火的观念,二来是祭奉不会打鸣的公鸡,怕后代出哑巴。除了一定要杀开了声的叫鸡公以外,还有一些讲究,不能敬茄子和南瓜。敬茄子怕生出后代手有残疾,因为我们这里茄子叫做“抓(读二声)子”,“抓(读二声)子”是指手一佝起,伸展不灵活的人。敬南瓜怕后代作得南瓜孽。可怜这两种当季菜,因为名字和俗语的影响,竟然上不了供桌。其余的菜都可以敬。一般会做很多很多菜,当把所有的菜做好后,端上供桌,前面讲的仪式程序再来一次,不能打一点折扣。
大部分人家敬老祖只敬一天,也有敬两天或四天的。
老祖宗在家里住了一天或两天四天后,我们就要把他们送走了。他们“吃了”晚饭后,又“吃了”水果、甜点、瓜子、花生……我们就在供桌下的火盆里点燃钱纸出去,做法和接进来一样,只是接客是由外而内,送客是由内而外。送到当时接客的地方,放上一堆干柴,把几十个“包”放在上面,这些“包”是当天下午写好的封面,一般是这样写的,比如:左起竖着写“上奉”,中间竖着写“先考”或“先妣”XXX,右边竖着写“孝男”或“孝媳”XXX中元焚化。所写内容根据烧“包”人与先人的血缘关系而定。“包”里装着折好的钱纸。后代越多,烧的“包”越多。在干柴旁边插上一只红烛,三根香,一一点燃,然后用钱纸在蜡烛上引燃,把燃烧的钱纸点燃干柴,七月半的天气一般又热又燥,干柴一旦着火,便噼里啪啦地熊熊燃烧起来,我们继续烧散的钱纸,烧给轿夫、土地公公、游*野*等,以免抢了我们祖宗的钱。钱纸、“包”将近烧完时,老公把水饭子抛洒向四周,把一坨麻线丢入火中,(麻绳串钱用),我们一家便空手回家,回家路上不准反脑。
到我娘家接老客,仪式程序与夫家一样,只是主角换成了我老兄。
其实,七月半又叫中元节,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父亲在世时,经常教育我们五姊妹:蔬食不忘天地德,布衣常念祖先恩。
过去,七月半接客只限于有血缘关系的人;如今,物质丰富,有很多人家,会在自家接客的这天,叫上亲朋好友,摆上好几桌,大宴宾客。当然,叫来的没血缘关系的人,是只管吃不要参与他们家的祭祀仪式。
作者简介
肖足明,年出生,年宁师毕业后,通过自考获得中文的专科和本科文凭,自愿扎根农村教育,曾在中学工作十几年,现任教于宁乡大屯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