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民俗文化
编者按:在渤海沿岸,能够把巍峨的高山与浩瀚的大海比较紧密地连在一起的地方,只能是古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所说的“列郡谁能比,雄关赖此存”的形胜之地昌黎了。昌黎县,是祖国北方古老县份之一,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厚重。为了达到了解家乡历史,熟悉家乡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助力昌黎经济社会发展之目的,《昌黎时讯》“昌黎发布”“昌黎文化旅游”“文化丝语”将连续刊登原文联主席肖沛昀关于昌黎历史文化、碣石文化、民俗文化、韩愈文化、葡萄文化、海洋文化、老呔文化、“三歌一影”文化等系列讲座,以飨读者。特别指出的是,多年来,一大批昌黎文化人对昌黎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此次讲座提供了大量素材。如:董宝瑞、王恩霖、孙乃斌、马骧民、石守仁、孟祥慎、孙立安、王世杰、张玉万、唐宝义、张长生、王福志等等,虽然其中有些人已经故去,但他们为昌黎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令我们永远铭记。
昌黎民俗文化,又称为昌黎传统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近几年,我们“昌黎文化研究会”研究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禁忌民俗、民间故事、方言、宗教及婚丧嫁娶等内容。
在这一讲里,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岁时节日民俗;第二个是婚丧嫁娶民俗。第三个是民间禁忌。应当指出的是,在一些旧民俗里,存在一些糟粕的东西,现在也已经废除,讲述的目的,则是让现代的人们对昌黎人过去的生存状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昌黎岁时节日民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自小儿就会背,昌黎是农业县,节气指导着我们的种植、生活,乃至我们的日常习惯。昌黎的很多节日,也大多围绕着节气而定。
农历六月六日又叫“天贶(kuàng)节”,此节起源于宋代。宋真宗在某一年的六月六,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乃定这天为“天贶节”。贶就是赠送的意思。在昌黎,这一天佛寺、诗书人家在午前就会将书籍搬出室外晒太阳,一般小户人家没得书晒,就纷纷把衣服被褥拿出室外晒一晒。据说这一天晒过的被褥衣服书籍,一年不会生虫。很小的时候听到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古代秀才叫郝隆,人家户户晒书晒被褥,他没有什么可晒,就跑到太阳底下撩开肚皮平躺着,人家问他干什么,他回答:“我晒书”。在郝隆看来,自己满肚子都是学问,晒晒肚皮也就是晒书了。听了这个故事后,经常纠结一个问题。如果当时没有人搭理他,不问他在干什么,他不就白晒肚皮了吗?
农历六月十三是昌黎夏三月最后一个民俗节日:龙王嫁闺女。这一天家家户户人家做麦饭,一种用蔬菜和面粉蒸熟的食品,俗称送龙女。有昌黎古诗《六月十三》云:“溽暑侵入六月中,龙君送女出龙宫。家家麦饭忙炊好,又费厨娘半日功。瓜是绿沈朱是李,敲冰井峪松风里。”那时候没有冰箱冰柜之类,只能跑到西山场井峪搞来冰,以冰镇瓜果。这一天如果出门串亲戚,则要人人带着雨具。据说这天不管是大雨小雨,龙王总要意思意思,就算晴空万里,也一定会有雨滴落下。民间有“大旱不过六月十三”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
▲芹菜麦饭
在滦河沿岸,六月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饽饽,俗称“饽饽节”。相传在很早以前,滦河下游这段河道很窄,有力气的小伙子一使劲儿就能跳到对岸。两岸的沙滩,是王八产蛋的地方。每年一到王八产蛋的季节,孩子们都跑到沙滩上捡王八蛋回家煮着吃。有一年农历六月十三那天,有个叫黑蛋的孩子在沙滩上捡了窝比鹅蛋还大的王八蛋,拿回家,他妈一看就急了:“傻孩子,这准是老王八精下的蛋,可不能吃,得罪了鼋神可不得了。”她打着骂着,让黑蛋赶紧给送回去。可是黑蛋舍不得,就背着他妈把王八蛋给烧着吃了。
就在当天夜里,发了大水,多半个村子都被塌到河里去了,河道一下子变得有一里地宽。大水过后,人们在闲谈中,知道是黑蛋闯下的祸,不过黑蛋一家人都被水冲走了,也没法儿再责怪了。没有别的办法,就有人提出在河岸上修起一座鼋神庙,定在每年六月十三这天,家家做白面饽饽投到河里去,说是为了让王八精看到饽饽,误认为是自个儿的蛋还在,就不发大水了。打那以后,饽饽节就在沿河村庄一带传了下来。
大暑之后,节气到了立秋。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每年阳历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经度时为立秋。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咱们昌黎有“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民谚。
▲悬称称人
昌黎民间有“贴秋膘”的风俗。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过去没有“台秤”,只能将“大杆秤”悬挂在门梁上,或两个人抬起来,将人悬起来称分量,然后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等秋凉时,胃口大开,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立秋这天多吃一点肉食,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昌黎民间还有一个“啃秋”的习俗。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吃,就是“啃秋”了。而庄稼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皮甜瓜啃,抱着*橙橙的苞米棒子啃。讲究一点的人家,为了身体健康,不犯肠胃病,就不再吃西瓜了,叫“秋不食瓜”,这个瓜指的就是西瓜。
“秋老虎”是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像夏天那样热得喘不过气来。
七月七日为“七夕”,也叫“乞巧节”。《昌黎县志》记载:“陈瓜果于庭,谈银河会以乞巧,或对月穿针,或注水浮针,视影以占巧拙”。“乞巧节”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古诗《七夕》云:“今宵牛女会银河,儿女穿针笑语和。最好乡风安朴拙,巧思不乞已嫌多。”
牛郎和织女结为夫妻以后,男耕女织,生活过得很美满,并且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不过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把织女强行带走。牛郎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孩子去追,眼看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会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每年这一天,天空就很难找到一只喜鹊,据说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鹊桥相会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民间古老传统节日。中元节是道教节日。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据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七月十五又称麻姑节。一种说法是起源于秦朝:秦始皇有个女儿,因脸上长得满是麻子,大家都叫她“麻姑”。麻姑虽其貌不扬,可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派了大批的士兵做监工,谁要是干得慢,就用皮鞭拼命抽打。这还不算,残暴的秦始皇还用棍子把日头支上,不让它落下来,三天当一天过。善良的麻姑就跪下来向秦始皇求情。秦始皇大怒,便将麻姑处死了,这一天正好是七月十五。百姓为了纪念被害的麻姑,将这一天称为“麻姑节”。
这一天也称为*节。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徇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地府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节”,民间普遍有祭祀孤*野*的活动。
佛教称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依照佛家的说法,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养育慈爱之恩。民间传说,一年来死去的人,每到七月十五,肉体才能腐烂。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凡是死去的亡*没有超脱的,都要收留在法船上,送到彼岸,共同超生,称为“航慈普渡”。新近亡故的人,亲人在这一天举行祭祀。后来人们把七月十五以后死去的人的姓名,生死年月日写在牌位上,等到来年七月十五送到僧道举办的法船上,等到晚上送到河里航行,以便超脱。这天亲属、好友也都到死者家中祭奠。有的村子还要举行放河灯、耍龙灯、扭秧歌等。(待续)
文图:肖沛昀
编辑:张茵娉、刘泽宇
编审:李雁锋、秦勇
终审:白秀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