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竹村历史人文调查纪实 [复制链接]

1#

新竹村位于普宁市大坪镇东部,距离镇*府2公里,下辖*竹坑、杨桃树、甘树下、新圩、埔下、桥头、横岭共7个自然村,建寨已有年历史,即明朝弘治十五年年(参照房氏族谱)。新竹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房、温、钟、魏、杨、吴、邓、古、罗等九个姓氏,相处都非常友好、和谐,民风淳朴!

“新竹”村名的由来是在当时作为主寨的新圩、*竹坑2个自然村的寨名中各取一字而命名,地理位置形状聚落呈块状分布,四面环山,丘陵中间起盆地,素有“倒地梅花”之美称,真可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村内东面有十二排山、南面有马头嶂凸、北面有白面石山、西边水口山!环村有溪流自东向西和自北向南两条河(形成“双龙戏珠”之格局),交流汇集于牛尾潭,再浩浩荡荡流至不远处的龙潭水库。

原名太平墟,为区别于大坪“老墟”,故习惯称之为“新墟”。太平墟于中华民国十七年()戊辰岁八月廿四日辰时兴工建筑;墟市标志建筑关帝庙“太平庙”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岁十月十三日落成登殿。

房姓镇居之前,本村为*姓人居住,名“兴龙寨”(待考)。明朝年间房氏从本村横岭分居而来,后来*姓迁出,房氏先人按地理环境重取村名,当时村面前有一条河(客家人叫“坑”),而河边种有很多竹子,房氏先辈就以环境实物而取名“*竹坑”。

清朝乾隆年间,由房氏十世祖曰旋公从现在的甲湖西山角搬迁至此镇居,其后裔聚居而形成。由于当时盛产柑桔、房前屋后都是柑园,而取名“柑树下”。

明朝万历年间,温氏五世祖仲祥公之子从现在船埔大洋田村迁居到本村居住,由于当时本村的屋龙上是一个大草埔,叫“埔顶”(即现在的禾埕岗),而埔下自然村刚好是在大草埔的下面,而取名“埔下”。

清朝末年十四世祖振波公从埔心村迁至本村镇居,由于当时盛产杨桃,房前屋后都是杨桃树,而取名“杨桃树”。

明朝弘治十五年(),房氏开山祖怀远公从现在的惠来县华房村迁居至此,当时名叫“多橫村”,后来因袭原意,取“横看成岭侧成峰”而为“横岭”。

明朝末年,原居住*竹坑村的杨峰公裔孙迁居至此,由于当时有一座横岭通往本村的古石桥,而本村先辈们就居住在桥的东边,所以取名“桥头”。

根据年底人口普查数据,本村现有居住人口约人,其中本村户籍人口户,人,外地迁入本村的居住人口约人。本村户籍80周岁以上老人66人,最年长者岁(女性、新圩人)。村民均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港澳台同胞约30人、祖籍是新竹的华侨华裔约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本村有耕地面积亩,山地面积3亩。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花生为主;水果主要种植:青梅、橄榄、油甘、龙眼、荔枝、菠萝、香蕉、甘蔗、桃李等。县道X里坪公路贯穿新竹村主要区域。属革命老区!

一、新竹村历史变革和传承文化及现状

1、据史料记载,新竹村在明朝时属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龙溪都管辖;清朝时属惠州府陆丰县石帆都管辖;中华民国时期因袭清制,仍属陆丰县管辖,详细地址为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石帆都太平乡石坑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3月1日广东省将惠来县南阳山区个村,陆丰县大坪乡、半径乡、乌坑乡以及揭阳的九斗、乌石村,划归广东省普宁县管辖。年,设立十三区*府,区址设在新圩自然村,管辖范围包括:大坪、船埔、南阳、*沙、后溪和大坪农场;年,改为“新竹大队”;年,改为“新竹管理区”;年改为“新竹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2、主要传统工艺:编竹篾、竹箩、箩盖、簸箕、竹制米粄炊具等。自然资源主要有:花岗岩石、稀土、河沙、矿泉水等;传统特色食品有:客家各种米粄、擂茶、猪肉焖咸菜、钟氏糖铺、罗家面线等!

3、新竹村的文化教育和活动场所:小学一所(新竹小学),6个班级,学生人,教师职工14人。幼儿园:一所,学生人;体育设施:篮球场一个、乒乓球台2个、操场一个,村民活动广场:4个;图书室:“农家书屋”一个,藏书册。

二、新竹村的古建筑探秘(部分相片来源于网络)

1、全村现存完整祠堂共有8座,素有“祠堂之乡”的美称。她们都始建于清朝与民国年间,历史悠久,有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占地面积共约平方米。

新墟房氏义兴祖祠↑

新墟房氏房家祠↑

*竹坑房氏房家祠↑

*竹坑房氏房家祠↑

*竹坑房氏云明祠↑

杨桃树房氏波公祠↑

*竹坑房氏峰公祠↑

埔下温氏宗祠↑

横岭房家祠↑

2、“新竹炮楼”、“新圩关帝庙”始建于民国年,出生在七十年代以前的人都有印象,可惜新竹炮楼和新圩关帝庙已被拆除。

3、其他民间传统古建筑有横岭安乐宫、*竹坑众神宫、新圩“福德公”。

4、特色商铺与古桥:“新圩商铺”始建于年,占地面积约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为整排“竹竿巷”,分上下街、东南西北四门,商铺的铺门与铺门之间互相错合,泥砖土瓦结构;街道地面均用卵石或石条铺成,被称为“上街和下街”,在当时鼎盛时期也算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土豪村、富贵村”;“新圩石拱桥”(见下图)始建于解放初期,位于新圩公路东南边,是横穿大坪东西两地的主要交通桥梁,县道“里坪公路”的必经之处,纯石头建造、二洞石拱桥,(原名:三和桥)现在被称“车路桥”或“新圩桥”。

5、通往葵潭的古驿道曾经是新竹前辈们的“丝绸之路”!

当地有一句非常流行的俏皮话:“葵潭我都去过,还有什么世面没有见过”!说的就是新竹至(伯公凹)三溪坝--打狗凹--葵潭,和新竹至橡胶地(十二排)--打狗凹--葵潭两条古道;属人行小道,是当时步行用肩头挑着山货或其他货物通往“大圩市”的主要道路,用现代的词叫“丝绸之路”(全程约32公里),真是山路十八弯,崎岖石台阶,可以想象当时前辈们为了养家糊口,生活环境是多么的艰辛!

三、新竹村特色民俗文化和传承(祥见新竹“乡村档案”)

1、特色民俗“等老爷”。此俗形成于清末民初,并流行至今,本村由于地域原因分为正月初四日横岭、桥头等老爷(龙腾庙);正月初五日埔下村等老爷(厚坑甲诸庙);正月初六日(年开始更改为正月初五)新墟、*竹坑等村等老爷(龙腾庙)。过程及特色:每年春节迎神之日清早,各村村民由专门负责迎神活动的理事会,组织队伍前往各属宫庙,恭迎众神圣驾,进行“游春巡安”活动。虔诚、威武、庄严的出游队伍包括有:迎神用的各种老爷轿、舞龙队、英歌队、舞狮队、管乐队、各种横幅、彩旗、仪仗等等,场面非常热闹、震撼,浩浩荡荡走进各村各寨的所有巷道,意愿是:祈祷大家一年都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2、龙美潭公王老爷(俗称为“牛尾潭”):据碑文记载,本村水口“龙美潭公王老爷”龙坛始建于明朝年间。水口公王是客家民系特有的神明之一,以水为界管辖着一定区域内的人民与动植物。而龙美潭的公王老爷是本地区资格较老,管辖范围较大的水口公王,统辖范围为清末、民国时期整个“大坪乡”的区域,包括今枫树排村、稔尾村、新竹村、大坪村、三溪坝村、梅洋村、凉亭村、埔岭村、大坪尾、善德村、粘田村、埔心村等地,当时称之为“九甲大王爷”。每逢大庆节日,九甲村民分别在王爷坛旁便临时垒砌九个灶头开餐,各甲村民到各自所属就餐,其场面之大,难以想象。每年七月十三日众信为王爷“做社”,需要做糍粑、“抽柴头”(木偶戏)等活动。

3、历史传承文化《新竹刘三姐剧团》:该剧团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宗旨:主要是为了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当时的组织策划由新竹大队主导、群众参与的方式;意义:增强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构建社会的和谐!表演最为出名的剧目有:《刘三姐》、《刘四姐》、《沙家浜》、《红灯记》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经典话剧!她在当时整个南阳山区真所谓是家喻户晓!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一代人的美好回忆!现在老一辈剧团人员自行组织成立了“大坪客家民间表演艺术团”!他们自娱自乐,曾被邀请参加多场大型民间器乐表演,深得观众喜爱!特别有影响力的是参加“年大坪镇春节联欢晚会”和“年罗陂肚大草原文艺表演”,表演相当有震撼力。

4、传承文化《英歌队》、《舞狮队》,由埔下自然村自主组织,成立于七十年代,一直至现在还保持逢年过节都组织出演!近年来搞得有模有样,风风火火,深受群众的热捧和喜爱!可以说新竹村历来的乡村文化氛围和村民的节日文化生活是相当丰富的!

5、新竹观音阁,位于旗仔凹往横岭路入口约米处(旱塘窝凸),始建于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是佛教曹洞派第四十九代弟子释寂忍大师,带领众弟子、居士及社会热心人士,为传教而兴建!是新竹佛教文化胜地和一道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风景,每年佛诞、观音诞、中元节都有举行诵经、祈福、消灾、布施焰口等法会。

感言和建议:期望能借此引起上级*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