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近,扫墓、踏青、祭拜先人是人们的传统习俗。您可知道,清明节前夕还有个寒食节,即厨房不生火,只能吃生食或备好的熟食,以纪念先人。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据史籍记载,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逼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烧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每年的日期是不固定的,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也就是在4月3日至5日之间。今年的寒食节是农历的三月十一日,阳历4月3日。
寒食节如何养生
看完寒食节的由来,我们应该明白,这一天要吃冷食的习俗与节气、养生并没有关系,这只是一个纪念性节日。那么从季节养生的角度出发,寒食节是否适合吃冷食?在中医理论中,寒邪是从外界入侵人体的致病因素之一。4月初天气乍暖还寒,有些地区阴雨连绵,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时期,并不适合吃冷食,特别是脾胃虚弱的儿童、老人、孕妇,以及体质弱的其他人群。中医认为,“当春之时,食应减酸宜甘以养脾壮阳”,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忌过于酸涩,宜清淡可口,尤忌油腻生冷。温食有利于护阳,姜、葱、韭菜宜适度进食,但也不宜多食大辛大热之品,如参、茸、烈酒等,以免助热生火。至于寒凉、油腻、粘滞之品易伤胃阳气,则应尽量少食,比如年糕、青团等。春天万物复苏,人体血管开始扩张,代谢加快而供氧不足就容易犯困,此时要避免吃燥性、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辣椒等,而多吃新鲜上市的果蔬,一来可预防犯困,还能避免上火。唐代诗人元稹的《寒食日》诗云:“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寒食节也是古人出游踏青的季节。但这一时期早晚温差大,外出时最好穿着轻便保暖的衣物,穿舒适、轻便的运动鞋,如果是去郊外,早晨一定要吃顿热乎乎的饭,以抵御低温等活动对体能的消耗。儿童、孕妇、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自身抵抗力差,容易遭受风寒侵袭,外出时一定要注意保暖和休息,如果防护不慎,容易引发疾病或者加重原有病情。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亲,中国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