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有些地方称“七月半”,是民间世俗的祭祖节,古已有之。因此,每到七月十五,家家户户要上坟。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道教称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节”。中元节被道教定为地宫圣诞,也是地狱开门之日,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门关的说法演变而来。七月十五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那么,七月十五为什么叫“中元节”呢?是从道教的“三元”而来。上元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中元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或‘*节’;下元是农历十月十五日。中元之日,道观要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灵超度。
佛教称这一天是盂兰盆节,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教弟子在当天,要举行“盂兰盆法会”。
七月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寒衣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谈放灯故事
作者:韩卫民
中元节又称*节,有好多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放荷花灯。
过去人们为什么在河边放荷花灯呢?老人说放灯是积德行善的行为,过去屈死、冤死的人太多了,传说七月十五这一天夜里,屈死*要是能抓住一只荷花灯,就能够投胎转世,重新做人了。过去中元节这一天都特别热闹。
静海自古就有“七月十五嚎丧”之说。晚上路边都是妇女边哭边嚎丧,过去妇女没有社会地位,一方面思念亲人,另一方面是妇女发泄平时心里说不出的怨气和受到的种种委屈。路旁角落黑暗中一片嚎丧之声,让人毛骨悚然。
七月十五那天,白天卖西瓜的、卖洋蜡的、卖纸马祭品的是好买卖,人们那时候为什么又吃西瓜、又放荷花灯呢?那时候卖西瓜的一切两半,卖瓜的时候把瓜瓤子掏空,放纸兜里让买瓜的吃,剩下的瓜皮里面放块薄泥,然后插上白洋蜡,这就是一个荷花灯,送给孩子们,孩子们吃完西瓜,拿着自制荷花灯来到河边,点燃洋蜡,放到河边。等河边奏乐放花船时,公所派一个专职的老头,拿着竹竿,用手一推,西瓜荷花灯就顺流飘到河里去了。
白天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公所、大的商户买卖家、也有个人许愿捐资雇来扎纸匠,扎一艘纸花船,船有一丈左右长、四尺来宽,船上有的扎两层,有的扎三层的秀楼,楼里面有各种家具、摆饰,船头船尾有掌舵的、摇橹的、还有各种八方神仙、四方神灵端坐船中。船底刷上一圈桐油,整条船油漆彩画、华丽漂亮、旗幡招展、灯火辉煌。简直就是一条真船。这些工艺全依靠扎纸匠的好手艺。纸船扎好后,放在长条凳子上,周围用绳子圈起来,不许人们靠前手摸,静静的等待放下水的那一刻。
过去从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上游飘来的荷花灯太多了,各式各样、五花杂门,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密布河面,水天一色,成为一景。人们看着荷花灯闪烁,心灵受到洗礼。一到晚上,各个大的河流渡口两岸有好多的和尚、老道、尼姑、喇嘛、僧人手持笙管笛箫,各种乐器,进行超度,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这时候,白天扎好的纸船,就开始放入河中,顺流而下。荷花灯围绕周围,蔚为壮观。这时候老人们就说了:天灵灵地灵灵、屈死*开庙门——你们看屈死*都登上花船投胎转世升天了。
静海王口成立最早的,影响力最大的第一自媒体。专注王口的慈善,历史,民俗,文化,生活,商业,教育,社会等。刚开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