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频立秋秋爽盼金风 [复制链接]

1#

小暑十一,大暑十二。接着立秋!立秋是一年的第十三个节气。

“一岁中分气序平,夫何犹有感秋情。”(宋·王景彝《立秋日书怀》)岁月在立秋至处暑这半月之间,还有节日呢。一上来,历来颇使人欢欣和喜悦的,就是七夕与乞巧节了!年复一年,人们过日子若跋山涉水行*,那每一个节日联欢日,就是可以步步为营之助力点和驿站,好比助我们一臂之力的绳结与把手。这时,“立秋之日戴楸叶,吃莲蓬、藕,晒伏姜,赏茉莉、栀子、兰、芙蓉等花。”“立秋日戴楸叶,七夕穿针乞巧。”是的,包括现在不少人摘凤仙花包红指甲,也是广义乞巧的内容。

古代乞巧节

七夕牛女相会,乃普天同庆的节日,尤其是女子女孩儿家。皇家俨然如此——“七月初七日七夕节,宫眷穿鹊桥补子,宫中设七巧山子,兵仗局伺候七巧针。”(《酌中志》)那红尘里巷与乡间呢?“七月七夕,人家多谈牛女渡河事。或云是夜三更,于葡萄架下静听,能闻牛女隐隐哭声,而穿针乞巧,今皆不举,惟六日晚间,设水碗于花下,七日午中,妇女以细纸抛水中,视其影形,以占拙巧,此亦乞巧之别义也。”(《京都风俗志》)还有种方法:“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搥,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帝京景物略》)粗笨兆头不佳,和秀气淑女背道而驰,怪不道人都要气哭了!

好有意思啊!牛女相会在天,七日乞巧在地,两下对比,当然接地气的女孩儿乞巧活动好玩太多。中国特色浓极。可惜当下跑偏了——资本与商家联手,一味地哄人往“情人节”上靠。也不是不行,但情趣差些,洋相多些俗气些,你说是不是?

有欢乐有忧戚才是正常。的确,8月立秋和元月的三九天,天凉与地冻天寒时节,亦人世人生循环之一双大关口。你细看这两个时段,老年人和病患之人出问题最多——

辛丑立秋前,今年8月1日,是余英时夫子去世之日。而去年的同一天,乃邵燕祥先生忌日。立秋之头一天今天,一大早,网媒澎湃新闻即报越剧名家“林妹妹”之扮演者王文娟先生故去。还有,我的同事谷晓,他年出生的姥爷,今年春节被接来特地在郑州过节的岁之人瑞老神仙,也是这两天一睡不起仙逝了!

秋天有万千美好,有陆离斑驳的光明灿烂,却也有它肃杀凶险之阴冷一面。“自古逢秋悲寂寥。”对照日历检索一番,发现这个立秋到处暑,其间还有个七月十五中元节,*节。哎!如果邵燕祥先生邵公还在,针对两年疫情肆虐和刚刚发生的大水灾,肯定会屈子行吟一般,悲愤不已,更会像鲁迅一样,横眉冷对,入木三分地直面批评复杂人世的人情劣点。

立秋与“七夕”相逢,看金风玉露一起,玉宇澄清有日。但古历“七夕”,在公历里一直变动不已。年癸未,“七夕”在8月4日。去年鼠年,“七夕”是8月25日。今岁则是8月14日。旧历真不靠谱!

旧说“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结合气候暖化的现在,立秋之际,有米兰篱豆花鸡冠花和牵牛花大开。郑州的第一茬桂花,金桂银桂就要开花。中原日益江南和南方化了,常常是桂花一年开三茬,燠热七月半,冷不防桂花就要悄悄开花。大别山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彼八月与今8月热情拥抱!

立秋还有“晒秋”好风光,还有“啃秋”和“咬秋”热烈而戏谑的农村风习。“生瓜梨枣,逮住就咬。”春玉米早绿豆早芝麻早花生登场,秋熟预演,秋收的序幕徐徐拉开!南天竺、丝绵木,火棘与沙棘,一夜之间,由淡*轻紫变红而红艳艳……

年8月6日于甘草居

与你一起读过的第篇文章

-作家简介-

何频,本名赵和平,河南修武人,散文随笔作家、专栏作家和文化学者。出版有《羞人的藏书票》《只有梅花是知己》《文人的闲话》《茶事一年间》《蒿香遍地》等多部作品。其中《看草》和《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先后获评年度和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蒿香遍地》何频著

*山书社出版

中原地区草木风物志,一本关于山野田野、农村农事、蔬菜野菜、花木果实之书

点击阅读原文或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