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俗称为“开*门关”或“*节”,是一个蛮恐怖的月份,相传**会到人间...因此民间流传着很多的禁忌,其实从佛教的观点来说,七月并不可怕,更不是什么*节。七月在佛教来说是“佛欢喜日”、“吉祥月,欢喜月”等。这又有什么由来呢?
在佛陀时代,弟子都要出去托钵,印度的农历四月雨季开始,一直到七月中旬,天气又热又下雨,因为湿气重,容易产生蚊虫。佛陀为了弟子的身心健康,也避免外出踩杀虫类及青草新芽,就在这段时间调整僧团的生活,从农历四月十五日一直到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比丘们不用外出托钵,集中在一个地方精进共修,由在家的居士送食物来供养,这叫做“结夏安居”。
朗措玛寺结夏安居仪式
这三个月对僧团而言,正是进修的好时机,大家专心听佛陀传授佛法,听完之后用心去分析,然后落实在生活中。在这段期间内,比丘们身、口、意三业合一、清净,所以“戒行”完整;因为持戒清净,所以心稳定,不会七上八下;心能沉静下来、加上闻法及心得分享,再用心下功夫,就能体悟佛理,增加智慧,成就“戒定慧”三无漏学。三个月后的七月十五日这天是众比丘的结业日,大家提出这段期间修学的成绩;而佛陀在看到大家于道业上有所增长,也十分欢喜,并赞叹大家精进修行的成果。所以,农历七月在佛教而言是吉祥月、是欢喜月。
国内寺庙于佛欢喜日放满了贡品与素菜
从佛教来说,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在各地寺庙所举行的法会,简称为“盂兰节”,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超度历代考妣宗亲能速超圣地、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
目犍连在请示佛祖诲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典故来源: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犍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犍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犍连看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犍连看到这种情景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你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你一人能够化解的,你应当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虔诚广设种种供物饮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威德福力,拔济母亲脱离饿*道中饥渴之苦...
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节的风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