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喜讯济南莱芜中元节习俗入选国家级非遗名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26/6126358.html
摄影:斩云剑日前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我市共有2个项目入选,莱芜中元节习俗名列其中。截至目前,济南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13项,其中,烙着“莱芜印记”的5个项目——莱芜梆子、孟姜女传说、锡雕、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中元节习俗榜上有名。对于中元节习俗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济南市民间文学研究学会会长李胜华认为:“中元节几百年来能够盛传不衰的原因就是有其传承的价值,它是一个传承孝德文化的习俗,让家庭更和谐,社会教育功能也比较强。”据介绍,从年开始,他就积极筹备中元节习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出版了书籍《中元节习俗》,对节日的来历、历史渊源和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等都作了详细阐述。还与山东大学、山东青年*治学院的专家、教授对这个项目进行了实质性论证、现场采风以及历史渊源的考查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个项目既然要保护,那肯定是因为它正面临濒危。不只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中元节习俗不像手工技艺项目,传承技艺就行。一直以来,中元节习俗传承都沿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下一步,希望中元节能够利用其他方式去传承。比如从静态保护转到活态保护。”李胜华说。考虑到城市化进程加快,村民都住上了楼房,传统的祭祀方式有诸多不便,李胜华构想通过建展馆的方式,用影像、实物,去更形象地传承。“我们想要传承的不是烧香磕头,而是孝德文化,是对孝道、对血脉的传承。不管传承的形式怎么变化,传承中承载着孝道文化的精华,永远不会变。”李胜华说。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莱芜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较丰富。近年来,很多非遗传承人在传承和发展上做了很多不懈努力。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怎么发展、怎么创新,万变不离其宗,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精髓都没有变。有着“天下第一团”之称的莱芜梆子剧团,近年来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创造了很多具有现代气息的剧目,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团长李长生说:“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人才,人才的传承,首先要有新生的力量。”为了充实新生力量,莱芜梆子剧团分别于年和年招收了两批学员。为了创新和发展,改变培养方式,由之前的随团学艺,改为到专门的培训艺术学院培养。“之前我们有个戏叫《赵连岱借闺女》,现在已经到了第七代第八代的演员来演出了。每一批演员都是在传承和发展。”李长生说。在现代戏创作中,莱芜梆子剧团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失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莱芜梆子的唱腔、表演以及灯光舞美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实施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创新,另一条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李长生说:“不管怎么创新,不能失去接地气的东西,莱芜梆子是深深扎根在莱芜土地上的一个特殊剧种,有着土生土长的地域文化,老百姓对莱芜梆子情怀的东西不能脱离。”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送猪记》《红柳绿柳》到后来的《推媳妇》《沃土人心》《我喜欢大伙叫我书记》再到现在的新戏《新娘》等,莱芜梆子剧团的剧目都紧跟时代步伐,以莱芜的红色文化、英模故事为题材,歌颂莱芜、弘扬莱芜。对于传承和发展,很多非遗传承人纷纷表示,仅靠一己之力太单薄,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一起加入。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副局长刘恒杰表示,近年来,全区积极开展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将切实增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深挖非遗内涵,瞄准市场需求,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全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后,还将持续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步走进校园开展演讲、非遗类展示等活动,与中小学生交流研学,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小的孩子心里扎根。

版权说明:文章内容来自济南日报,其用途仅限内部交流;感谢原创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一码不扫,何以扫天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