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观复龙泉窑粉青釉贯耳瓶
贯耳瓶这种器型,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种高古、经典的瓶型。两只短管状耳朵承袭于青铜器,但又不似图腾耳、动物耳、吉祥耳的造型具有清晰的寓意。那它们贴在长颈瓶口的两侧是哪路子审美?莫非还有什么实用功能?初见难以猜度。
南宋时,粉青釉的龙泉窑贯耳瓶已作为亭亭玉立的花瓶,安插一本一枝、片花片蕊。贯耳瓶在此时给宋人生活带来的是雅洁可喜或幽洁孤芳的瓶花清味,两只短耳只是装饰。
但若追溯贯耳瓶的由头,竟可追至上古三代,意味也骤变。花瓶的前身竟与国礼“射礼”相关。
“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周王朝(公元前)贵族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在冷兵器时代,古人十分重视六艺之中的“射”。
男孩儿一出生,父亲就在门上挂一张弓,并用箭向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向各射一支,视天地四方为男子毕生事业之所在。祈愿男孩成人后顶天立地,志在天下,然后才喂养这个婴孩。
一个男孩子对于“射”的练习,不但是为了保家卫国,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射礼要求“射者,仁之道也”(射箭蕴涵仁道的大学问)、“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先正心修身,心正身直而后才发射)、“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输的人要懂得自我反省而不是埋怨胜过自己之人)、“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内在心志正而专一,同时身体亦要正直。然后持弓扣箭、开弓审靶、稳固果断。唯有如此,方可有射中之把握。所以说,在举行射礼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射者之德行修养如何。)
自天子、诸侯及至大夫、士,在各大宴会上都要进行射礼。由备礼人员先做一番前期准备,主人(包括陪同人员)在场地外迎接宾客的到来,相互行揖礼、入场登堂而立,准备射箭。
射矍相圃《孔子圣迹图》
清同治十三年孔宪兰刻本
在整个过程中,见识的是各方射手的修养、风度、礼节。射礼活动结束之前,身份高者还要依次向下进行酬酒,所以射礼是国礼。
当今世界,各国迎接外国元首到访,多以三*仪仗队欢迎。仪仗队的*人配长枪长刀,有时还鸣枪鸣炮,这与古人放箭迎宾异曲同工,见证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演化。射出去的箭,表示的就是互致敬意。
到了春秋末年,奴隶主阶级开始堕落腐化,许多人拉不开弓甚至手无缚鸡之力,焉能施射箭之礼?为了避免尴尬,也就只得改为以手投掷。箭镞何用?所以后来投壶之箭,无镞,就把射箭改成了投壶。
投壶,就是把没有箭头的箭杆投到装满红小豆的酒壶中去。装豆是为了防止箭弹出。这样就省力很多,用不着费劲拉弓,也不需要平时多加练习,到时拿起箭杆就投。各国诸侯于是就用投壶代替了射箭礼仪。
东汉投壶画像石,南阳汉画馆藏
秦汉以后投壶便成为一种宴宾的文雅娱乐。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以“雅歌”助兴“投壶”,这一时期投壶技巧百出,有背向反投者、遮目盲投者、隔了屏风越投者,或用各种舞蹈技艺投壶者等,不一而足。此时此处的投壶逐渐演化为一场雅集游戏。
既然已成娱乐,逍遥的晋人就在壶口两旁增添了贯通的短管双耳。壶耳是与壶口并列,箭矢也可投入其中。
比如,投入左耳或右耳的箭,箭身斜倚在耳口形同腰间佩剑的情况,叫做“带剑”。箭身斜倚在壶口的叫做“倚竿”。投的箭“圆转于壶口”,停止后成为“倚竿”的,叫做“狼壶”;箭尾先入壶口的,叫做“倒中”,等等。而时人之所以要给投壶的各种情况起这些名字,是因为不同情况得分是不一样的。
唐宋元明清,投壶普及为大众游戏,中元节灯会中随处可见民众投壶行酒。就连岳飞将*,也是个投壶迷。
《宋史·岳飞传》载“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意思是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
明代还有高手可以“三箭齐发分中三孔”。
男女杂坐投壶行酒是市井玩法
雅歌投壶则是士大夫玩法
投壶直到清代仍十分风行。《孽海花》第二十回:“说话未了,忽然微风中吹来一阵笑语声。一个说:‘我投了个双驍,比你的贯耳高得多哩!’一个道:‘让我再投个双贯耳你看。’小燕道:‘咦!谁在那里投壶?’”
民国时期社会剧变,孔家店倒塌。投壶因为“浸淫封建礼制”从此日渐不为人所知……好在,投壶这样的器型在南宋时已被烧制为陈设瓷器,贯耳瓶不仅深受皇室、文人喜爱,在鼓励瓷器外销的时代,龙泉窑贯耳瓶还畅销海外。
南宋龙泉窑“粉青厚釉瓷”的历史性进步
明代有个鉴赏家叫项元汴。家资富饶,博雅好古。好收法书名画瓷器金石遗文,储藏之丰,甲于一时。精于辨别真赝,析及毫发,当时无人可比。他是浙江本地人,对收藏与鉴赏前代龙泉窑青瓷独具品位。
青釉荷叶形盖罐
南宋现藏于四川宋瓷博物馆
南宋龙泉窑贯耳瓶
观复博物馆藏
元代龙泉窑青釉葫芦瓶
通体施豆青色釉,釉层肥腴滋润,下腹开片,圈足露胎
项元汴曾著《历代名瓷图谱》,将龙泉瓷的釉色比作青葱、比作翠碧(翡翠之绿)、水苔(湿苔藓)、鹦羽、叶茎(杨柳的新叶)等,甚至还有绿沉之瓜(嫩瓜的瓜皮)。
鼎盛时期的龙泉窑作品是从南宋中期开始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釉质肥厚、釉层乳浊失透、具有如玉般的莹润质地,是南宋龙泉窑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南宋龙泉窑的制瓷工艺继承了北宋汝窑、定窑的技术特点,结合南北、融会官民窑业的创新成果,在胎釉配方、器型种类、装饰艺术、装窑烧成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提高,技术创新上表现为“胎体变薄”和“釉层加厚”两个方面:
首先,南宋龙泉窑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土中掺入了适量的紫金土,增加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提高了抗弯度,使器物在高温下不易变形。瓷土硬度的改变使得胎体得以变薄,只有在胎变薄了的基础上,施加厚釉才变得可能。
而后,龙泉陶工将原来的钙釉变为钙碱釉,并在薄如纸的胎体上多层施釉,达到乳浊失透的效果。釉色至此出现了粉青、梅子青等色。流传于日本的“马蝗绊”青瓷碗便是龙泉青瓷薄胎厚釉。
南宋龙泉窑“马蝗绊”青釉花口瓷碗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江户时代儒学家伊藤东涯于年在《马蝗绊茶瓯记》中记载:“安元初年(),平重盛向杭州的育王山布施*金,作为回礼,佛照禅师以此茶碗赠之。”(可知在年之前,龙泉窑已经在生产公认的粉青厚釉产品)
南宋龙泉窑大致分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两种产品。不论何种胎色,粉青釉产品尽管在不同时期有一个从薄釉逐步发展为厚釉的过程,但基本均可归为厚釉系列。粉青、梅子青厚釉龙泉窑的创烧时间不晚于南宋早期。
观复博物馆根据馆藏1:1经典复刻,柴窑产烧了这款,限量99尊▼
与其他瓷器相比,龙泉窑周身几乎实现了釉的全覆盖,只在圈足边缘极小的一块区域露胎,不上釉。
南宋晚期的龙泉窑以釉色取胜,多数器物为素面。圈足露胎处所出现的橘红色或橙*色的现象被称为火红石,俗称“窑红”或“枇杷红”。
它实际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烧窑结束时在冷却过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现出来的色调,一般都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
分布的特点是与胎釉结合处成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
当南宋龙泉青瓷第一次运到欧洲时,欧洲所有人都惊呼:怎么这么漂亮!龙泉青瓷曾经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行销亚、非、欧三大洲,其海内外出土数量之巨大难以估计。
从上古时期以箭引导、志在四方到以“射礼”昭告友谊,再到天下龙泉。世界没有忘记龙泉青瓷为陶瓷文明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泉青瓷评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唯一陶瓷类项目。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观复微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