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里最专业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年,我来到泉州,作为一个四川人,需要切换一切的生活方式。毕竟泉州这座城,风俗习惯和自己从小的经历大相径庭。
工作至今,仍然觉得泉州人对于农历七月讳莫如深,只要涉及到农历七月,就连说话声音都刻意的压低。这让我一直饶有兴趣。
现在作为一个在闽南生活了快20年的人来说,泉州人的农历七月这种“按兵不动”的状态,自然也是理解和遵循。在我看来这就是民俗活化石。
“七夕”和“七月半”都在这个月,泉州人在热闹和静谧之间无缝切换的状态,也让我认定,这是一个妙趣横生的族群。
听闻更早前的七月,那种几近全民狂欢的状态,更让很多本地人津津乐道。
——《万千泉州》主持人:亚丁
农历七月——七夕
农历的七月初七,这个事情,在我从小的认知里,就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中国传统情人节,那时候我学会了“恨”:王母娘娘,因为是她划出了银河。我也学会了“感谢”:喜鹊,因为是它们架起了鹊桥。甚至小时候每到七夕,都会观察,是不是人间的喜鹊都不在了,而且是去“架桥”。
而在泉州,七夕却有着另外一个女主角“七娘妈”。
闽南的传说中织女的姐姐们由于同情牛、女两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那两个孩子,使他们平安健康的长大。由此才发展出七娘妈是儿童保护神的说法。闽南、台湾民间过七夕节不重乞巧,更看重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重视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闽南和台湾地区将七夕节称做“七娘妈”的诞辰日。七娘妈是保佑孩子的神灵,有七位,织女是其中一位。七月初七七娘生七支清香来拜请七块碰粉七蕊花七座灯料七只金熠饭甜糜豆干酒恭请七娘来吃酒新契就是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个七月初七,拜“七娘妈”为契母(义母)。以求“七娘妈”庇佑,让孩子健康成长。新契仪式与七娘妈生同,但更隆重。洗契即子女到了16岁(虚岁)成年那年的七月初七,与七娘妈解除契约。到时除“七娘妈生”所备供品外,还要备一顶用竹篾彩纸制成的“七娘亭”,作为享祀七娘妈的祭礼之品。同时办酒席宴客,并以各种果品礼赠亲戚朋友。此俗与浙江一带的“礼七姑”大体同,实际是成年的礼佛仪式。撒花撒粉有纪念七夕用的花粉,传言小儿抹了不会生痱子。闽南的妇女们会在一大早,把准备好的胭脂、香粉和花束等用丝线扎捆,然后扔上屋顶。这一举动是为何呢?原来,是要让喜鹊衔去给七仙女梳妆打扮。另外,还要用红纸包一些糯米,用以犒赏喜鹊传递花粉和晚上搭桥之劳。吃糖粿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压笑儿,谓之‘果食’。”这就是糖粿最早的来历。这一天,凡有1岁或16岁子女的泉州家庭,都会准备贡品祭拜“七娘妈”,庇佑孩子健康成长,糖粿就是其中贡品之一。拜床母床母就是床神,七月七日为床母生日。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通常有小孩的家庭,在孩子十六岁以前都由“床母”担任保护工作。在民间习俗中,祭祀床母可以祈求小孩平安长大。另请准备“四方金”和“床母衣”。七娘妈灯七娘妈亭一种祀神的彩灯。用竹篾扎成一个楼亭状的骨架,外糊色纸,上插“八仙过海”等剪纸人像,中奉七娘妈。凡子女16岁,家长必置此亭,于七月初七礼敬七娘妈。也有子女未满16岁,在每年七夕置一个七娘亭,设牲醴拜后烧化,直到16岁成年为止。
《七夕闽“七娘妈生”》
作者:吴尚源,生于80后,福建省南安市诗山镇鳌峰村人
农历七月——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泉州人不会开业,出远门,乔迁,说话也都小心翼翼,甚至我一度怀疑:产妇都会憋着等到过完农历七月再生产。
农历七月是“*月”,七月十五也就是七月半,在泉州有个“吓人”的名字——*节!
“*月”从何而来?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节”,到时各大佛寺都会举办宏大的水陆法会,超度亡灵,而民间也会以放河灯、供祭品等形式,祭奠先祖。传说届时地狱**都会被放出,在这一天享受供品。乃至整个七月都被称为“*月”。*月真的很不吉祥吗?听起来,*月似乎真有点可怕,难怪民间有许多忌讳。但我们俗称的“*节”,其实是佛教中的“盂兰盆节”,来源于修行者目连为解救自己在恶*界中受苦的母亲,在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及十方僧众,母亲因此脱离了恶*界,升入西方极乐世界。有鉴于此,佛祖就教大家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诵经祝愿已逝去的父母得生西方净土;仍健在的福乐百年。于是,这天,众生欢喜,佛亦欢喜,为佛欢喜日。古人怎么过“*节”?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盂兰盆节的性质与中元节惊人的相似,很快就合为一体,中元节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祭亡、祀*、解难、赦罪的盛大的华夏民俗节日。七月十五日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在民间的中元节俗中,放灯是最盛大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和其他孤*野*,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节也用灯,但是在陆地,中元节则在水中。闽南人如何过*月?普度。“普”是“广泛、大范围、大规模”之意;“度”是“超度”。各乡镇都在七月里,俗订某一天为普度日。轮到普度这天,有钱人家都在自家门口演戏祭敬普度公,亲朋好友、亲戚都可托普度公的福,临场观赏热闹,看普度戏,吃普度宴。祭拜都宫、都祠。古时,各县以“都”划分行*辖区,各都建都宫或都祠,祀奉都公爷专管该都的散阴、无家可归的阴*。各宫祠都有俗订的都公爷生日,都定在七月的某一天。这天,该都的人们,都在午后于门口用五味饭菜犒赏都公爷的兵马,消灾纳福。起路灯和谢路灯。农历六月最后一天或七月初一,家家户户备办五味饭菜和一盏纸灯笼,意图是让游入人间的阴*夜夜提着灯笼到处观赏普度戏,享吃普度祭品,叫做“起路灯”。直至阎罗王收关后的八月初一至初五午后,再用五味饭菜在原位祭谢路灯,把路灯火化,叫“谢路灯”。七月半祭祖。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叫七月半,是个隆重节日。一大早,人们就忙着备办廿四味大鱼大肉和饭菜,中午于自家厅堂上的祖公灵位前祭拜。农历七月——普渡
刚来泉州的时候,石狮的小伙伴约去他们村子“吃普渡”,我就问:这是什么?“普渡”是一种什么特殊的食物吗?
他给我比划半天,大概意思就是每年七月不同的村子会大办宴席,食物丰盛。谁都可以去吃!
我转念一想:找个理由大家吃喝,那就是“普度众生”嘛!
他苦笑的点点头说:恩,你理解的“真到位”!
你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普渡就是闽南的嘉年华!
“普渡”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其热闹的程度仅次于春节,而节庆的时间之长、交际之广、花费之多,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过“七月半”的延续时间,一般是三五天,而闽南的普度,则延续为一个月。农历七月,初一谓之“开巷口”,即“开地狱门”;三十谓之“关巷口”,即“关地狱门”。各街道里巷以及农村,从初一到三十日,每天都有一方百姓做普度,称“普度日”。闽南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在闽南由过“七月半”到过普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宋代,闽南“七月半”是由地方最高长官——知州主持。明代,普度祭祀权力下放至里社,由里社“每岁轮一户为会首”、“其轮流会首,及祭毕,会饮”。于是改变了宋代“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的严肃规定,成为一种摆阔气、竞豪奢的习俗。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度”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度”成为泉州地区普度全过程的一个高峰。事实上“吃普度”表现出今日的普度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度,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的自由度高,普度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度的一大特点。普度的祭祀对象是“普度公”,它是一种没有具体传说、没有具体形象和神像的存在。对于“‘普度公’长什么样、他平时在哪”之类的询问,人们的回答是“具体样子不知道,他到处有”。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两地普度的习俗,与泉州大同小异。需要补充的是,旧时过普度,闽南家家户户门口要挂一盏灯,从初一一直长明到三十才熄,谓之“普度灯”,现在多数人已不挂了。
最后安利一部电影给大家
《寻梦环游记》
这个讲述远在墨西哥的风俗故事,
一定能让泉州小伙伴找到共鸣。
扫码收听近期节目-《万千泉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