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南镇民间习俗礼仪 [复制链接]

1#
海南镇村庄民间习俗礼仪第一节生产习俗

清明前一个星期左右,将选好的稻种放在水缸浸泡几日,捞起放在下面铺以稻草用芦席圈起的包里,上面盖上厚厚的棉制品。大约十天左右,稻种发芽后,将其收起,准备下秧。

下秧也是很隆重的事,在平整好的秧田头,放置一香盘,内盛供品,即炒米数升、连根葱一棵、刀头一块,户主点燃香、烛、*元,放鞭炮,祈神保佑苗全、苗壮。

插秧是稻作生产中重要的农事活动。旧时,插秧一般都要举行“开秧门”仪式,开秧门这一天,雄鸡刚鸣,家庭主妇就赶忙起床做饭,男人也忙着准备着香烛等。一切准备就绪,约请来帮忙插秧的邻家妇女、姑娘们就餐后,就一起去田头。“开秧门”仪式的场面隆重热烈,有的农家还燃放天地响,姑娘和妇女们来到秧田边,推出一名公认的栽秧能手“拉头趟”秧苗栽出一二米后,人们纷纷跟着“头趟”插秧,呈阶梯式展开。姑娘和妇女们边插秧,边唱秧歌,俗称“栽秧号子”。.....栽秧号子

插秧的最后一天叫“关秧门”,这一天,主家仍办酒菜,招待帮助栽插的插秧手,以示谢意。

第二节生活习俗

历代婚丧红白事,都要宴请客人。宴饮有一套程序:把信、排席次、敬酒等。

把信,带上礼品,亲自到亲戚朋友门上告之事宜、时间。

席次,席次安排是最为严格的,堂屋四张桌子,主客安排在东边桌子上位右面,为首席,俗称“上岗子”。次客安排在西边桌子上位左面,为次席。其他客人根据尊长或客人主次安排。

宴饮菜肴,是六个菜(茨菇、百叶、豆腐、虾米、肉圆、肉、鱼等),俗称“六大碗”。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宴饮菜肴不断增加。桌上先置以6~8个冷盘,然后陆续上主菜,一般1~14个主菜。逢喜事时,在上置主菜肉的时候,主家先要放炮仗,客人才能动筷子才能吃。

敬酒,是主家必须的。主菜肉端上桌子后,主家长者或家主,按照桌次、席次敬酒,以示礼仪。桌子上的客人也互相敬酒,在同一桌子上,一般都是先敬上位主客,然后相互礼敬,甚至跑到邻桌敬酒。

谢客,宴请结束后,亲友都要离去。在送客时,为表示对亲友的谢意,主家都备有相应的礼物送给客人。

建房,民间历来视建房为人生大事,因而在建房时均大做文章,选地、选材、择日、立柱、上梁等整个过程非常讲究吉利,亦有诸多相应的礼俗。建房前,一般均延请风水先生,摆弄八卦盘,选择基地,定出朝向,并择定吉日动工。在打墙基的时候,至仍流传着的抬夯号子:............。在建房过程中,尤以“上梁”仪式最为隆重。“上梁”时,木匠一边将大梁敲进中柱顶,一边喊着上梁吉言:“日出东方喜洋洋,手拿银斧亮堂堂,来到府上造华堂,中间站的紫金梁。紫金梁啊紫金梁,紫金梁上落凤凰,凤凰不落无宝地,贵人出在你府上,夫妻双双来接宝,荣华富贵福寿长”。随后将准备好的馒头、糕点以及钱币撒下,任由前来捧场的近邻和孩子们捡拾。房子建好后,选择吉日迁居。搬迁时,亲朋好友都带上贺礼,前来贺搬。

居住,按照习俗,父母为大,住东房,儿媳住西房。至于上一代老人,另辟居后房或他处。

搭敞篷过去没有电风扇、空调,每到盛夏季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的巷子上搭起敞篷。白天在敞篷下吃饭,晚上就在敞篷下乘凉。到了0世纪60年代,北蒋南大桥建起后,许多村民都到大桥上乘凉。

第三节岁时习俗

夏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所有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无论多远,一般都要赶回家过年,和亲人团聚。自古以来,上自宫廷,下至百姓,家家要过年,人人要过年。洒扫庭除,张灯结彩,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放鞭炮,迎接新年到来。除夕夜,百姓家都有“守岁”、接香的习俗。正月初一清早,首先烧香、燃鞭炮,以迎新春。还有人家到土地庙焚香烛,敬菩萨。早餐,家家户户都吃糖团,象征着团团圆圆。一早,孩子们都到邻家拜年,邻家或给花生之类炒货,或给予糖果,或给予钱币。正月初一,村里还组织舞龙、挑花担、摇花船,在村里拜年。初一至初五春节期间,亲友提上礼品,互拜新年,对孩子都包上封儿(即红包)。客人到时以糖果、瓜子、花生等相待,或奉糖茶、炒米团,并设宴招待,互举杯祝福。正月初五为财神日,这天一早,家家户户都要焚香烛敬财神。

扛笆斗当天傍晚,一般人家都用蒲包包着石灰,由河边往家走,一路走一边在地上留下石灰印记,象征着一笆斗一笆斗稻谷扛回家,以祈来年丰收。

炸老鼠眼过去家家户户都把收获的粮食堆在家里,十六夜炒蚕豆、剥糍粑,目的是为了不让老鼠和人争粮食吃。

跨火堆当晚,在巷口点燃火堆,一家人一个个从火堆跨过去,以驱邪避恶冲霉气。

拜灰堆姑娘傍晚,姑娘用簸萁将灰堆姑娘请回家,问自己的心愿能否达成,如可否嫁个好人家;或问来年可否有好收成。

夏历五月初五叫端午。端午,因时近夏至,“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故又称端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钟馗,在门口屋檐左右插上菖蒲、艾草,以“驱*避邪”。这一天,人们最喜欢吃粽子、绿豆糕,以及“炒五*”、莧菜和雄*豆等,饮雄*酒,以求“免灾”。小孩颈项挂五色丝络,手臂系五色丝挽成的丝圈绦,脚穿老虎鞋等。

俗称送灶神。此俗为古五祀之一。自明朝时送灶就有“*三民四”之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北蒋村都有人家送灶。蒋等姓氏都为二十三日送灶。晚上送灶时,放置食品等供品。点香烛,焚*元,放鞭炮,送灶神上天,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至除夕,再礼拜,接灶神。

掸尘夏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为了迎接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掸尘,即: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把房屋内外仔细清扫一番。村民们有句俗话:有钱没钱,洗洗过年。

第四节礼仪习俗

自古以来,男女结婚都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禁止私相授爱。从说亲到婚娶要经过多道礼仪程序,不然,要被家人、亲朋、邻居看不起。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或是朋友介绍,或是相互结识,俩相爱慕,情投意合,结成夫妻。婚姻乃至婚礼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时代色彩。

说亲亦称做媒。媒人通常以妇女居多,择年貌相当、门户相对者说合,一般为男家选择女者为多,所谓“一家有女百家求”。说媒时,必先言定聘礼、聘金。随后发帖,女方同意媒人的说合就以纸书女年庚八字,交媒人递与男家,由男家交算命先生推算合婚,两无冲克,就可行聘。随后,男家选择定婚吉日,将红贴送送至女家,正式告之迎亲之期。婚前,女方将嫁妆配齐。迎亲时嫁妆随婚船一并带上。

暖床举行婚礼前夕,新郎家邀亲友中男童在未婚男子床上睡觉,为早生儿子的吉兆。

婚娶迎亲即进入婚娶,礼仪也及其周详。由新郎到女家亲自去迎接。男家迎亲花轿至女家时,女家故意闭门,索要开门钱。女家并不是一下子开门,直到闹够了,钱闹足了,方才开门。

拜堂,新娘到男家后,即行拜堂之礼,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前来庆贺的至亲好友送上贺礼钱时,都要尽行拜之礼。礼毕,新娘即进洞房,关上房门。

闹洞房,至晚闹洞房,推一能会说道者说“祝好词”,手持花烛,说一句词,众人应一声“好”,朗朗上口,大体押韵。如“一进大门喜连连,低头拾起太平钱,太平钱上四个字,“富贵荣华”万万年;一进庭景四角宽,脚下踏的紫金砖,紫金砖来紫金砖,两条金龙往家钻,钻到东房生贵子,钻到西房中状元;一进正门宽又广,四仙桌子安大堂,上面坐的高阁佬,对过坐的李庆芳,西边坐的解学士,提酒师傅陆张望,花布裙子着地拖,上面绣的一对鹅。一对鹅来一对鹅,先做媳妇后做婆。先做媳妇多贤惠,后做婆婆子孙多。一步金,二步银(好),三步四步进房门(好),一进新房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电视机靠东墙,各种频道都在上。梳妆台靠南墙,胭脂花粉排成行,一脚跨在踏板上,摸摸新娘头,珍珠玛瑙带一头。摸摸新娘腰,金子银子尽人挑。摸摸新娘手,金子银子摸一斗。摸摸新娘脚,摸的枣子花生糖,养个儿子状元郎。一步金,二步银,三步四步出房门。”新娘在房里准备好枣子、花生、糖果、红包等,任由闹取。

回门,有三朝回门,也有满月回门。新郎偕同新娘,系上礼品去娘家。

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婚礼逐步繁奢,开始时要有“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不久,婚姻中又添上对家具的要求,有“18条腿”“36条腿”和“4条腿”之说,要求家具的数量逐步增加。至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婚礼中的“三转一响”逐步又被“三大件”所代替,即彩电、冰箱和洗衣机。女方对金戒指、金项链也提出要求。0世纪90年代后,又提出男方要有自己住房的要求。

祈子自古人们视生育为人生传宗接代、绵延生命的头等大事,由于对生殖、生命的崇拜,加之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逐步深入人们的头脑,因而产生祈子的习俗。主要是拜观音求子,因此,一般家庭都有供奉观音菩萨之俗。新中国成立后,祈子之风逐渐消失。

怀孕妇女怀孕,俗称“有喜”。孕妇在怀孕期间忌接触丧葬,忌接触神事、巫事,忌去不干净的地方,怕“喜冲喜”“凶冲喜”,怕亵渎神明,亦怕巫术所害。新中国成立后,带有迷信色彩的、不科学的女性怀孕陋习渐被革除。

分娩自古孩子出生,都由接生婆在家接生,一直延续到0世纪50年代。0世纪60年代后期,老法接生方才逐渐绝迹。妇女分娩时,有许多禁忌,忌在娘家及他人家分娩;忌他人特别是男人进入产房,怕产妇不洁对男子不利,亦怕男子阳盛对母子不利;忌乱丢胎盘、脐带,认为胎盘、脐带关系着婴儿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往往用石灰铺垫,埋在床边的马桶下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0世纪70年代后,医院的普及,在家生小孩的情况逐渐消失,许多分娩禁忌也随之消失。

报喜孩子出生后,要向娘家及至亲好友报告。报喜的同时要送红鸡蛋,生男孩子的送单数,如3个、7个或9个等,同时,也向邻居分发。娘家及亲友也有所表示,送上礼品,如小孩的衣物、产妇的各类营养品,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提高,也有送钱的。

坐月子产妇生下下孩后,因为身体消耗很大,要“坐月子”,加强营养和滋补。传统食品有老母鸡、鸡蛋、枣子和红糖。产妇必吃红糖,因红糖属暖性,同时旧说还有补血和下浊的作用。还要多吃鱼汤等以补身体。产妇在“坐月子”期间,有很多禁忌。如忌出门串门,怕给人家带来不吉利;忌夜间外出,怕“火光”低,招*上身。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0世纪70年代后,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都已消失。还有一种说法,孕妇女在产后,外人不得进入。还有一个关于“踏生”的说法,第一个外人踏入产妇房间的外人,孩子的性格就像他,称为“踏生”。这自然是迷信。

满月小孩出生满一月,要请亲友至家吃满月酒。亲友赴宴祝贺,要给婴儿带上礼品,有金银项链、锁片、手镯、脚镯、项圈等。产妇满月后要抱着孩子回娘家。

自古以来重男轻女,重视传宗接代。生了女孩后,为了生男孩儿,女孩名字一般叫惯弟子、传弟子、锁弟子、扣弟子、等弟子、抱弟子、想弟子、连弟子、粉弟子等。生了儿子以后,为了求得好养,都阿毛、阿狗的叫,或者加个“锁”字,如惯锁、扣锁、腊锁、年锁、金锁、银锁等。

过生日,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有小孩周岁、小生日、大生日。

周岁,又叫“过周”或“抓周”,也有说‘长尾子’。小孩“过周”时,比较隆重,孩子穿扮一新,宴请亲朋好友。这个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小生日,就是一般过生日。小生日比较随意,不宴请亲友,只是家人聚会,稍弄几个菜即可。

大生日,又称整生日,为人生逢十的生日。小孩过10岁生日比较重视,一般都宴请亲朋好友。成年人特别看重过30岁,俗语云:“三十不做,四十不发”。大概因为三十岁是人生中成就事业的关键年龄的缘故。“三十而立”,就认为三十岁是“立业”之年。四十、五十岁不做正生日。人到六十岁时,生日比较隆重,称为“六十大寿”“花甲之寿”。亦开始称为寿诞。六十岁寿诞日比较隆重,亲戚、晚辈、世交故友都要备上贺礼,前往祝贺。寿礼有寿幛、寿联、寿烛、寿桃和寿面。寿幛、寿联上都书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祝贺、吉庆语。七十岁、八十岁生日也都比较看重,摆宴设席招待亲友。

第五节丧葬、祭祀习俗

旧时丧葬礼俗很繁琐。富者厚棺敛葬,贫者薄材简埋。少数富有人家的子孙,为对长者的孝顺,在家停棺,每晚都有孝子陪睡于棺旁。三年后,才入土下葬。

历来治丧,有俗语云“人死为大”。老人病危弥留时,亲人都要守候在身旁,为其送终。人一断气,就要为死者理发、洗手脚、擦身,然后换上准备好的寿衣。紧接着设起灵堂,死者要放在堂屋上首中间,头朝南脚朝北,头前放一盏香油灯,称“长明灯”(又称“引路灯”)。这期间,子孙要在灵堂守灵,俗称“守夜”。

忘者断气后,丧家此时一般都要报丧,俗称“把死讯”。亲友接到死讯后,即来吊丧,在灵堂前跪拜。随后,丧家发给吊唁亲友丧服。丧家为死者到土地庙送饭,一共三次。死者入棺时,并参与死者葬礼。殡葬改革后,亲友都要随去火葬场,送死者最后一程。下葬后三天,去墓地烧纸钱,称“复山”。人死后,都要七日一祭,烧纸钱给忘人,称为“烧七”。人死后第六日为“头七”,此后每七天为“七”。共祭七个“七日”。“六七”最为隆重,请和尚搭台念佛经,以求超度忘人。亲友也都到丧家祭奠。化牌子.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一般在夏历三月上旬、公历4月5日前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静,故谓之清明。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农谚“二月清明早下秧,三月清明你莫慌”。

“敬先”清明当天,敬祖宗,俗称“敬先”。“敬先”,按传统习俗,敬三代祖宗。在堂屋中间放置桌子,桌上放置筷子和烧好的贡品,三蔬三腥。子孙都要在下首焚纸钱跪拜。

祭祖在历史上就有清明祭祖,早在西周就有祭墓之俗。此后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形成清明祭祖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很重要的节气。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到祖坟祭祀,身在外地,无论多远,都要回家祭扫。祭祀时间,在清明前10天。一般都以家族组织祭祀。一起到祖坟去祭祀。祭祀时,在墓前供上一桌熟食,参与祭祀者,都在墓前焚纸钱跪拜。清明后10天内还要到墓地焚纸钱,称“挽纸”。

夏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节”。这一天,在村西多米处的绿化地(俗称乱坟岗)做佛事,给这里没有后代的孤*野*超度。有些人家也到这里焚纸钱祭祀亡*。

中元节这一天,村里百姓亦都有焚纸钱敬祖先的习俗。

冬至前一天,家家户户都有焚纸钱敬祖先的习俗,乡间就有“小冬大似年,大冬不值钱”之说。

敬先,即祭奠祖先,在春节前夕的夏历腊月二十八日,家家户户都有焚纸钱、供食品,敬祖先的习俗。

老铁们,很多读者反映收不到推文。腾讯现在新的规则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