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除夕夜
烟花爆竹齐飞响,团坐举杯笑颜开
——中国传统节日之除夕
除夕夜放鞭炮啦
喜迎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或者岁除。它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民间俗称大年三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除夕有着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美好寓意,因为过了这个晚上,我们就正式迎来了农历新的一年。这天,自古就有祭祀先祖、守岁、贴门神、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和发放压岁钱等习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除夕的传统习俗吧!
除夕重要的风俗
一、祭祖
在倡导孝道的中国文化里,祭祀祖先是除夕的一件大事。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习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是去祖先的墓地上祭祀,有的是在宗祠祭拜,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也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同时寄托对他们的哀思。
二、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除夕夜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在北方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年味儿也就从这顿团圆饭开始变得越来越浓。
三、贴春联
贴春联是除夕的重要习俗,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来描绘美好形象,抒发人们的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源自于古代的桃符,关于桃符,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山海经》记载: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盘区三千里,桃树的东北就是*门,门口有二神守护,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专抓邪恶之*。于是民间就在桃木上刻成他们的模样,挂在家门口避邪趋害,祈求吉祥平安。后来,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上吉祥的话语,用桃木镇邪的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便是春联的由来。据说后蜀皇帝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就是中国第一副春联。春联在辞旧迎新中的角色就这样越来越重要,正如北宋的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所描述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在宋代,春联就已经是家家户户过除夕的一个重要习俗了。春联在明、清两代时定型成为今天的模样。从桃符到春联,不仅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贴窗花
每到除夕佳节,人们在帖春联的同时,往往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窗花。窗花是一种古老的剪纸艺术,它不仅是烘托喜庆气氛的艺术,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表现手法,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燃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没有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怎么能称作除夕呢?怎么会有年味儿呢?爆竹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燃放爆竹可以吓走不吉利的怪物,也可以吓走威胁到人们的各种野兽。同时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放鞭炮是除夕的一项重要的活动,有了千家万户燃放爆竹的声响,年味儿愈发的浓厚了。但是,燃放鞭炮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六、守岁
守岁也是除夕之夜的重要习俗,这个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兴起了。每到除夕之夜,不论官宦庶民,都围炉而坐,通宵达旦,一夜不眠。因为除夕这个节日是旧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守岁,既有对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守岁》一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从中不难体会出古人在辞旧迎新之时对岁月的惜别之情。
七、发放压岁钱
发放压岁钱是除夕的一项重要习俗,由于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有辟邪驱*保一岁平安的寓意,所以,在热闹的除夕之夜,当晚辈向长辈们拜完年以后,长辈们会发放压岁钱,以此来祝愿儿孙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压岁钱,可以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呵护关爱,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此外挂灯笼、贴年画、贴福字等也都属于除夕的节日习俗。
有关除夕的文学记述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守岁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夕作为一个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节日,自然少不了相关的文学记述,比较著名的有唐代高适的《除夜作》、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苏轼的《守岁》、宋末文天祥的《除夜》等等。他们或者歌颂节日的热闹,或者借除夕佳节抒发年华易逝的感情,但都成为了除夕这一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的佐证。
除夕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完美的诠释了华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也许,它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节日的范畴,因为它早已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情感纽带,也是他们关于幸福的最美好的记忆!
责任编辑:杨恒
微课制作:孙腈
编辑:樊建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