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先祖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元节的由来,你清楚吗?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农历七月十五,即民间所说的“中元节”,是一个和缅怀先祖有关的日子。
秋天自古是收获的季节,古时以国君为首,先进行新谷的品尝,并进献于先祖的灵前,以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先人,祖之贤者,更是保佑子孙后代的神明。
七月半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也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故中国人后选择在这个秋季的阴盛之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各地习俗
祭祖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面塑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祈丰收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中元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每个人都有父母,基于这种思想和对先人的感情与责任使然,中元节作为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延续和传承。中元节作为祭祖大节,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内涵,而龙门石窟这一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丰富的石刻艺术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下,也同样有着祀奉祖先、追念先祖的石刻造诣与文化内涵~~宾阳中洞
建造者:北魏宣武帝
功能: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与母亲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
建造时间:公元—公元年
宾阳中洞:龙门石窟皇家第一窟
龙门石窟皇家第一窟指的是宾阳中洞。北魏时期的原名应为灵岩寺石窟,清代才称宾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北段,它和南北相毗连的两洞成为一组,即为公元6世纪初叶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孝文帝(元宏)所开凿的功德窟。北魏时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南北二洞唐朝初期才完工。据《魏书·释老志》中记载,宾阳中洞于景明元年(公元年)开始营造,正光四年(公元)年建造完成,历经24年,用工达个,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
奉先寺
■唐高宗李治
■完工于上元二年
■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奉先寺,即奉祀祖先的意思,它是唐高宗为唐太宗追福所营造的,规模之大超过了龙门石窟中的其他洞窟。为了开凿奉先寺,武则天还曾专门捐赠脂粉钱两万贯资助建造。在宋代时,为了保护窟内的佛像,曾加盖了九间木构屋檐式建筑。所以奉先寺又有“九间房”的称谓。
古阳洞
龙门石窟第一窟
建造者:北魏孝文帝及王公贵族
功能:为其祖母冯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
建造时间:魏太和十七年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窟最早、时间延续最长且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因此也被称为“龙门石窟第一窟”。它是北魏皇室贵族和名门望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更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洞窟,是研究北魏*治、经济、民俗、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的艺术宝库。
在龙门石窟中,像这样祭悼先祖,为先祖祈福所建的洞窟,不在少数,这也是古人追念先祖的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也在提醒我们,多多抽出一点时间,一点空闲,感恩先祖,孝敬父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