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鬼同行的高智慧读为了您和孩子的福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专业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与*同行的高智慧

——读《为了您和孩子的福祉,请远离万圣节》有感

近期朋友圈,有这么一篇文章《为了您和孩子的福祉,请远离万圣节》被广泛传播。文中直言:“万圣节”是一场由邪恶的南瓜造型、惨白的*脸、黑巫师斗篷、死人骷髅、木乃伊、蝙蝠、蜘蛛网拼凑而成阴惨惨的热闹,这个节日有害无益。文中也劝诫中国人在这个日子远离魔*的欺骗,过敬虔圣洁的生活。

这让我联想到中国的农历七月十五,即民间所说的*节、中国的中元节。对比东西方的这两个节日,从渊源及其演变上去追寻节日的含义,深觉此文大谬也!正如萧老师所言:西方万圣节是一种养儿育女的辩证法体现!再回过头去看中元节,虽然理念不同,但东西方的文化,各有各的智慧,取之于精华,融之于身心,并不矛盾。与*同行,高智慧!

中元节:祭祀祖先庄重肃穆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中国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也称“*节”、“施孤”,又称亡人节。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纸钱,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选晚上夜深人静时,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野*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野*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有些地方会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各样的彩灯,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上亡人的名讳。商行等一些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度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

夜幕降临,将一盏盏河灯置放河水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得到拯救,已经转世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放河灯一切都是为了祈福祝愿。

万圣节:欢乐活泼,娱乐为主

公元前年时,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人们相信,往生人的亡*会在10月31日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的身上找寻生灵替身,以获得再生的机会。当地居民因为担心**来夺取自己的生命,故当10月31日到来时,会将所有灯光熄掉,使得**无法找寻到活人,并打扮成妖魔*怪以将**吓走。由此,形成了万圣节。

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变得含有喜庆的意味。因此,现在象征万圣节的妖怪及图画,都变成了古灵精怪的模样,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则极尽所能将自己打扮得*模*样,特别是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说着“trickortreak”,这些都让万圣节变得富有趣味,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如今,也得到了中国民众的普遍认同与参与。

*文化:形式不同内容迥异

中元节和万圣节最初都与祭祀习俗有关,但随着人类的发展,都出现了演变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整体来看,西方万圣节主要表现为狂欢,而我国在这个传统的祭祀日,主要还是表现为祭祀祖先,庄重肃穆。

在西方文化中,生与死被视为大自然的规律,死并不可怕,“*节”是可以庆祝的节日。为了节日的好玩有趣,增加节日气氛,同时让小孩子从小不怕*,即使是年过六旬的老太太,也会装扮成“幽灵”,恶搞一下。这对于生活在西方历史传统下的人们很好理解,但是对我们东方国度却不一定合适。即使那些旅居在外很久的华人,很大一部分仍然坚持认为,入乡随俗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国情在孩子身上的烙印。

在“敬*神而远之”的中国文化中,“*”是忌讳,死亡更是一种禁忌。人们还不习惯跟“*”开玩笑,更不习惯活人“装神弄*”。孔子2年前就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中国的*节文化以我们绵延不绝的宗法血缘传统为土壤,更和我们的慎终追远的传统息息相关。中国人的*节彰显的是对先人的怀念。相应地我们的*出来的目的主要还是接受人们的祭祀而不是寻找再生的替身,这种信念构成了中西方迥异的*文化。

 辩证性:各有智慧与*同行

小时候我也很怕*,走夜路,哪怕是看个*片,也可能一个晚上不能安稳睡着,带个恶梦醒来是常有的事。到了我带娃,娃也怕黑怕*,总指使我在无灯的夜里,去打开衣柜,低头扫床底,反复问及是否有东西,然后辗转睡下,一夜不安神。

可是,孩子爱过万圣节,小时候,每每提前应节,去选南瓜,亲手挖空做造型,放上蜡烛的南瓜竟然有了万分的流动感。幼儿园操场上的集结出游,一群装扮极富想像力的孩子,极力装牙舞爪的模样,和着音乐狂欢,竟成了一个美好的回忆。

当年并没有去理解这个节日,不就一个节日嘛,好玩呀!有高兴的事情为什么不去赶个热闹呢!

现在萧老师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才会去想这个问题。人来到这个世界不简单,既得于正能量的浇灌,也困于各种负能量的煎熬,正负之间时刻抗衡着,不可能每天看到听到的都是好事,坏的事情天天都可能会找上门来,如何磨砺人生,在这样的模拟认知中可以源源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耐力。

西方万圣节,在你我不经意中,通过一场盛大的表演,一场邪恶、阴惨惨的热闹,诠释渗透了这个理论,让孩子们直面*怪,锤炼心身,不断存足能量以抗击人生不时生出的恐慌。我国的中元节,也正在由传统的祭祀习俗逐渐演变。中元节这天,南方人杀鸡宰鸭,并焚香烧纸,祭祀先人。但也有不少年轻人忽视了“*节”这一传统说法,把中元节当做亲朋好友聚会的“团圆节”。 

此“*”非彼“*”,不是同一理念的节日,不用担心万圣节的*来冲击,东西方的文化,各有各的智慧,取之于精华,融之于身心,并不矛盾。不历稀奇古怪,何来淡定和从容!

那么,夜幕下,那一盏盏闪动的南瓜灯,伴着一声声稚嫩的话音:不给糖就捣乱!竟然是那么的和谐,感慨于西方文化中,与*同行的高智慧!

为青少年成长护航

10

联系

邮箱:eeeeeeing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