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明节,问自己7个问题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玄枵

清明节,正值在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觉得范文正公的这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用来形容清明天气最适宜不过了。

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十分特殊的一个节日,它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其名字就本身暗含了节令天气的特点,同时,清明节又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节日。这样的一个时节,又总如杜牧诗中所写: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为什么总是落雨纷纷?有人说这是因为清明节是祭祖的节日,此时情绪悲伤,上天也例行下雨,这是颠倒了天道与人道的次序了。所以,清明节,我们要问自己的第1个问题,应该是:清明节为什么总逢阴雨天?

1.清明节为什么总逢阴雨天?

清明节这里指的是清明作为一个节气的一段时间之内,在清明节气到来前后的这段时间,常常会有阴雨天。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一个多发现象,背后也存在着科学的规律。

按照五行活动的规律,在一年十二个月中,五行中的任何一个行都要随着时间变化经历生长、旺盛和终结这一过程。雨水在五行属水,根据水在一年的活动规律,水对应冬季,而水之母是金,金对应秋季,所以,在秋季的三个月份:申(农历七月)、酉(农历八月)、戌(农历九月),水气已经开始在“娘胎里”萌生了,此时水气积郁,于农历七月开始出现。同理,水之子为木,木对应春季,所以,在春季的三个月份:寅(农历一月)、卯(农历二月)、辰(农历三月),水气仍然活跃,并且在农历三月开始消尽。

这就意味着,农历三月份是水气活跃的最后一个周期,所谓“尾声便是高潮”,在水气衰尽之前必然要盛极一段时间,因此,农历三月是一个“雨纷纷”的月份,而清明节又在传统被称作“三月节”。因为落雨纷纷,所以,这是一个“种瓜点豆”的好时候,正所谓民间流传的那句“种瓜点豆,清明前后”。

2.清明节为什么叫“清明”?

清明节为什么被命名为“清明”呢?这不仅是一个气候现象,而且是一个天文现象。按照时间来计算,清明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七日,也就是春分后的十五日到来,这一天北斗七星指向乙位,此时春和景明,清明风至。清明风是古时“季候八风”之一。何谓“八风”?立春条风(东北),春分明庶风(即东风),立夏清明风(即东南风),夏至景风(即南风),立秋凉风(即西南风),秋分阊阖风(即西风),立冬不周风(即西北风),冬至广莫风(即北风)。这“八风”,与八卦一一对应,艮、震、巽、离、坤、兑、乾、坎。依此次序,春分所吹的风明庶风对应震卦,清明所吹的风清明风对应巽卦。

清明风作为“八风”之一,所在的位置是东南方巽位。《周易》曰:万物出乎震,齐乎巽。意思是,明庶风一吹,万物跃跃欲出,而清明风一吹,万物则皆显洁齐。清明风来自于东南方,也叫“熏风”,吹在脸上感觉既清新,又温暖,古人写诗说“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风就是清明时节的熏风。在清明风吹来之时,天地呈现出一派清新明的气象,故曰“清明”。

3.清明和寒食有什么不同?

在唐代以前,清明是清明,寒食是寒食,两个完全不同的节日。寒食节的起源,是上古因心宿运行变化而产生的禁火活动,最初寒食节的时间是不固定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才基本上确立于冬至后一百五日左右,也就是农历二月末三月初,其时放假三日。三日之内,不得生火做饭。

南朝梁宗懔著的《荆楚岁时记》有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饧大麦粥,就是提前准备好的熟面粉,类似于“糗”,是一种炒熟了的谷物粉末,在吃时,用热水冲调即可。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流行一种叫做“馓子”的油炸食,就是其时寒食节三天充饥的“寒具”。

与寒食比起来,清明节则最初只是一个自然节气,是与农耕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节气之一。到了唐代以后,人们将寒食节的习俗,比如扫墓、吃冷食等转嫁到了清明节,在《旧唐书·玄宗纪》中可以找到这项法令: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自此以后,清明和寒食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联,直到明清时期,人们就已经将清明和寒食视为一节。

4.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

寒食节禁火,并不是如人们所说,因为晋文公重耳放火烧死了隐居在介休绵山上的介子推子母,为了悼念有功旧臣而设立的。寒食节禁火这一习俗,早在春秋之前已有之。《周礼》中载,春分至时,“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寒食的禁火记录。敲木铎,意味着这是一项国家*令。

寒食禁火,又叫“龙忌之禁”。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又称火星,全称“天蝎座α心宿二”,专称为“荧惑”,在春分至后能量越来越强,尤其是到季春时节,极易引发火灾,烧山焚林,*府为了避免火灾对人事的影响,遂命家家禁火。

火星是相当重要的一颗星宿,在夏朝之前的上古时期,人们就是通过专门观察火星的变化和运行轨迹而定季节的,负责观察火星的官,叫“火正”。所以,在阴历出现以前,还有一种历法,叫“火历”。火历,就是以火星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而产生的上古历法。火星初次在*昏时出现于东方天空时,春播开始,同理,火星初次出现于西方天空时,秋收开始。在刀耕火种的上古时代,春播开始之前,要烧山焚林,这一人事活动也非常容易引起火灾,这应该是上古法令禁火的第二个原因。

5.清明节为什么插柳?

寒食禁火,清明则取火。在清明节当天,在榆树柳树上钻取春天的火种,因为榆柳是青色,对应春之主色。新火是由皇帝亲手赐予公卿百官的,然后由百官传递于士庶。

唐代的很多士大夫诗人写过相关的诗,这里试举几首。

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

唐·杨巨源

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

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

祭祠结云绮,游陌拥香车。

惆怅田郎去,原回烟树斜。

翰林游舍人清明日入院中涂见过余明亦入西省

唐·徐铉

榆柳开新焰,梨花发故枝。

辎軿隘城市,圭组坐曹司。

独对芝泥检,遥怜白马儿。

禁林还视草,气味两相知。

既然榆柳是清明取火的木种,所以,清明又有一个习俗:插柳。

柳树是春季的应时之木,一年的新火是从柳条中传递到千家万户的,所以,柳树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一种生命力。古人在清明这一天,把柳条折下来插在自家门上,或者编成柳环戴在头上,取的就是柳条的生气,即“插柳以留春”。“柳即留也”,想来“灞桥折柳”的习俗也应该是因之而生。

6.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

清明节民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祭祖。当然,这个习俗是从寒食节转嫁而来,从唐代以后方始有之。清明节祭祖这一民俗活动,意味着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在清明前后,生人会给亡人烧纸钱,修整阴室,这一民俗行为也有背后的文化因缘。

*者,归也。在阴阳对应关系中,*属于阴,在五行的对应关系中,*属于水。水在农历七月开始出现,阴气逐渐替代阳气,*来也,故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要迎之。水在农历三月即将消尽,阳气逐渐替代阴气,*归也,故农历三月节应送之。清明节作为*节,应是送*节,而中元节则是迎*节。

当然,*在这里并非是贬义,而可以谐音理解为“归”。清明也算是一个阴与阳交接的时节,清明送*则带有信仰的意味。过*节,并不能单纯理解为相信*,而是重视回归,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从起始到回归的过程,阴阳亦如是。

关于清明送*,民间有自己的一套警示,比如这句“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在陕西,人们常会对那些玷污祖先的人说一句“羞你先人了”,听者也许会脸上挂不住,反思自己。清明祭祖也是一样的,在祭祖时,人们会自觉地“敬*神而追远”,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与生活。

7.清明节的习俗因何而生?

清明节除了取火、插柳或戴柳之外,还有其他诸多民俗活动。踏青可是清明节重要的活动之一。《尚书》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早在西周时期,于万物萌动之时的暮春三月,踏青已是古礼。

三月三上巳节时,人们便到户外去踏青,为的是调动阳气。这类似于上巳节的祓禊,人们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为的是驱逐阴气,调动阳气。不过上巳节的踏青是有目的的,和上古的春社日节一样,在踏青之时迎祭生育神,沐浴祓禊以求多育,所以,踏青只是男女青年则求偶,要春嬉、欢会、歌舞、放纵。另外还有跳傩驱疫、求雨雩礼等活动。而清明节的踏青则纯粹是顺应时气,因为本月生气方盛,肝气需要疏泄,阳气需要发泄,人为了促进阳气的发泄,踏青之时,可以在草地上蹴鞠(踢足球),可以在户外荡秋千,可以在开阔处放风筝,还可以拔河。

北宋程颢有诗《郊行即事》,记录的就是清明踏青的场景。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直到今日,清明节从原来的一个纯粹的节气,已然摇身一变为比寒食节和上巳节都要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糅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上古习俗,成为了一个既可遥寄相思,又可纵游欢畅的复合性节日。

玄枵馆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