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车轮滚滚,跨过喜庆的春节,一片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今日正是元宵节!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宵节的到来,也意味着孩子们的寒假即将结束。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入新正,灯火日盛。”元宵节是多种文化汇聚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且因其为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家家户户皆热闹庆祝,故亦称小过年。这一天人们吃“药饭”或“五谷饭”,早晨还喝“聪耳酒”。
元夕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岁时杂记》说,这是沿道教陈规。道教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系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赏花灯
吃汤圆
猜灯谜
耍龙灯
踩高跷
划旱船
元宵节诗词
借着月光,我们一起邂逅诗词里最美的元宵节,笑着向春天前行。
天上的月光和地上的灯火铺满了整个京城,华美的车和伞盖把大道都挡住了,自己闲着没事,但是没办法看到京城百姓庆祝元宵节的盛景,又不好意思和乡间人民一样去参加“赛紫姑”的活动。李商隐用诗句描绘当时唐朝繁荣昌盛的景象,以及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像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驱赶马车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有的飘着金*的丝缕,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在众芳里我千百次寻找她,可都没找着……突然一回首,那个人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
卢照邻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青年男女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游人穿着华丽,妆容华贵,儿童看着灯火玩闹嬉戏。作者想自己又是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也在游人欢乐的笑语气氛之中。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似麝香,随着马而去,无一点尘土扬起。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古代元宵节街头热闹场景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
过完元宵节这一天,则表示年已过完,一切将回归日常。
读好书!
做好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