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月是金秋初度圆七月十五中元节满城香烛人依 [复制链接]

1#
上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140210/4335687.html

几日新秋,

西风向晚,

又吹新月团圆。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

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

七月十五“中元节”,与正月十五“上元”、十月十五“下元”,合称“三元”。“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日,也就是“元宵节”,人们赏灯观月吃元宵,趁着过年的余兴,热闹几天。“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日子,人们进行重大的祭祖活动。

万古乾坤万古山,

山前万古月光寒。

人生几度能看月,

常被青山与月看。

——何梦桂《赠月山相士》

“中元节”七月十五,特别之处在于祭祀先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盂兰盆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盂兰盆经》记载,目连听从佛言,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解救其母所受倒悬之苦。《东京梦华录》有记:“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清乾隆《通州志·风土志》:“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会,夜间则放焰口施食,沿河放灯,谓之‘照冥’。士民皆设供其祖先。”

清代女词人熊琏的《金缕曲·中元闻梵》,从情景到情感,都与“中元节”最为符合。

金缕曲·中元闻梵

梵阁流离敞,

绕经筵、万盏红灯,莲花夜放。

指点浮生都是幻,几处灵幡飘荡。

罗蔬果、馨香供养。

渺渺白杨荒草外,

料孤*、寂寞无依傍。

当此际,应来飨。

三更月照松梢亮。

纸灰寒、佛号高宣,钟声齐响。

纵使绣帷鸳鸯好,未免惊回枕上。

何况是、穷愁景况。

露冷庭空形伴影,

步荒阶、听彻邻鸡唱。

多少事,频回想。

熊琏一生凄苦,词也多是借景抒情,刚毅之中带着沉郁和悲慨。“多少事,频回想”,祭念之夜,一语入心。

而清代诗人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体》,则笔调轻快,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元夜儿童结伴放灯的情景:

万树凉生霜气清,

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

万点银花散火城。

对于“中元节”放灯,萧红的《呼兰河传》中这样写道:“七月十五是个*节。死了的冤*怨*,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她笔下的“中元节”,是真有“节日”的气氛,像是《寻梦环游记》里的热闹。

“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姑娘、媳妇,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出了大门,不用问,到哪里去,就都是看河灯去……*昏时候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下去,街道上发着显微的白光,嘁嘁喳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好像这城里发生了大火,人们都赶去救火的样子,非常忙迫,踢踢踏踏地向前跑。先跑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后跑到的,也就挤上去蹲在那里。大家一齐等候着,等候着月亮高起来,河灯就要从水上放下来了……

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和尚、道士吹着笙、管、笛、箫,穿着拼金大红缎子的褊衫,在河沿上打起场子来在做道场。那乐器的声音离开河沿二里路就听到了。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

《儒林外史》也有秦淮河“中元节”盛景的描写:

转眼长夏已过,又是新秋,清风戒寒,那秦淮河另是一番景致。满城的人都叫了船,请了大和尚在船上悬挂佛像,铺设经坛,从西水关起一路施食到进香河。十里之内,降真香烧的有如烟雾溟濛,那鼓钹梵呗之声不绝于耳。

而丰子恺笔下的“放焰口”,也回忆了他幼时“中元节”的所见所闻所感:

我小时候,每逢中元节,即阴历七月十五日之夜,地方上总要集资举办佛事,以超度亡*,名曰放焰口。河岸上凉棚底下搭一个台,台上接连两张方桌,桌上供着香花灯烛,旁设椅子,是僧众的坐位。每家用五彩纸张剪成衣衫鞋帽之形,用绳子穿好了挂在沿河的柱子上,准备佛事结束时焚化给**。河岸两旁,挂着无数灯笼,上写“普济孤*”四字。琳琅满目,煞是好看!

读了这些文词,慨叹人生不论贵贱贫富,善恶贤愚,都免不了无常之恸。然亦不须忧恸,曹子建说得好:“惊风飘白日,光景逝西流。盛时不可再,百车忽我逎。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同感。

云舒读书会

一起读好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