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七月半被称之为“*节”,其实它起源于佛门的盂兰盆节。盂兰本意“倒悬”。盆为“救器”。盂兰盆节缘于佛经故事《目莲救母》。
目莲是指当年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大目犍莲。他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孝子,他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开发出了智慧和身体的潜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称(即有了特异功能),能够用“天眼”观察世界。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打坐时,突然想起生身的母亲;因为母亲在世间时贪、瞋、痴的行为三项具足,对人、处事都有非常不好的举止,他非常担心,不知道母亲往生后到底会落在何处?目犍连急于想知道他的母亲生在何处,于是进入定中看到一处很恐怖的地方,原来那里就是地狱。
在地狱中,目犍连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样样刑具都有,每一个都非常的可怜,真的非常苦啊!再走到饿*道的境界中,他看到的饿*模样都是:圆又大的肚子、细又长的脖子、干如柴枝般的手脚,每个都在哀嚎、饥饿难耐,那种境界令人惨不忍睹。当他看得十分不忍时,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也如同饿*道的众生一样,愁容满面、泪水涟涟,饥饿正煎熬着她,目犍连尊者看了内心非常痛苦。目犍连问她的母亲受了哪些苦报?她的母亲说:“我非常饥饿,没有水、没有食物可吃,肚子里好像有火在烧,我急需要水,还有粮食!”
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号称神通第一,他立刻运用神通,变出一钵饭、一壶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亲面前。他的母亲十分欢喜,尽管双手无力,也急急忙忙伸手来接,她忍着颤抖和痛楚,将食物拿到嘴边,想先喝口水再吃饭;可是饭与水才一到嘴边,她的口中就吐出一团大火,瞬息间水干了,饭也变成了焦炭。
目犍连看到了这种境界,非常痛心也觉得万分无奈,尽管他的神通广大,但是母亲的业障如此深重,让他无能为力,因此带着万分的失望从定中醒来,立即飞奔到释迦牟尼佛跟前悲泣和求法:佛陀!我心里很痛苦!到底我的母亲曾种下什么业?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救她呢?
佛陀说:“你的母亲生时造下了贪、瞋、痴的恶业,她贪图别人的劳力与财力而造业,除了贪业之外,且有憎恨心,不懂得赞叹他人,时时毁谤造业。她心中的瞋火十分旺盛,生前也不懂得尊重三宝、不肯修行,反而毁谤三宝,这样的痴业使她无法得救;自己造的业必须自己承受罪报,业如须弥山,任何人都对它无可奈何啊!”
佛便告诉他,须集天下佛弟子的慈悲和智慧功德的和合之力,感召他母亲回心向善才行。这等于是说,特异功能改变不了因果业力。一个人不从净化心识上下功夫,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只有净化心识才能转化业力和改良因果。
在佛典《佛说盂兰盆经》里,佛还对目莲说,你仅救度这一世的父母是不够的,要生起菩提心,还应救度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和利益一切苦难众生。
目犍连尊者孝心殷切,又承受着众人的慈悲、智慧及清净福业的帮助,所以他的母亲得救了,目犍连非常的感恩。因此,故事就这样被流传下来,随着历史的演变,盂兰盆节后来在民间慢慢流变成了所谓的“*节”。比如烧纸钱和以荤食祭奠亡灵等,在佛典里根本不存在。所以也没有什么实际的良性意义,它只是一种民间风俗。
所以,该佛经宣扬的是一种孝道。后来在南北朝时,当时的皇帝梁武帝笃信佛法,由他倡议七月半这天举行盂兰盆斋,供养僧众,请其超度生生世世的父母、亲人。于是就有了盂兰盆节,这一天又被称之为“佛欢喜日”。
特别声明:图文来自网络,文中所涉及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不能作处方,切勿盲目试用。所载内容仅供交流,勿盲从,勿排斥,请客观思考对待,如有异议请告知!随喜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