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处暑」了,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这天到来,意味着炎热的酷暑结束,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
今年夏天,几个月连绵的阴雨让人心情郁闷不已,好在可爱的秋老虎就要跟着处暑一起来了,清爽温暖的秋天或许能唤回你的好心情。
你知道古人们处暑都是怎么过的吗?就让我们一起品最美处暑诗,赏最美处暑情。
农历七月初四,处暑过,暑气止。
|热熟谷粒实鼓|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也有人说,「处」是躲藏的意思,意味着夏天躲起来了;还有人说处暑意思是出暑。
无论哪种解释,都说明了在处暑这天,炎热的暑气日渐消失,高温天数明显减少,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诗人仇远就在这天经历了一场雨: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这天,风伴着大雨,将酷暑一扫空,雨后天气瞬间变得凉爽。窗纸上有空隙,拿着扇子也派不上用,儿童在读秋声赋,令人回忆起醉翁来,好一幅刚入秋的惬意情景。
我国古代将处暑的气候特征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前五日。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过了五日,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最后五日,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开始成熟。
从第三候亦可看出,处暑也是一个象征丰收的节气,农谚形容这一节气「热熟谷,粒实鼓;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弘历皇帝在处暑这天,就曾静静看着成熟的田野:
《处暑》
清·弘历
究是行秋地,那更处暑时。
叶从人面落,爽自马头披。
烟驿长和短,云山幻复奇。
田畴看渐熟,惟有祝霜迟。
走在秋天的田野上,风轻云淡,驿站飘着烟,秋叶顺着脸颊滑落,麦田也日渐成熟丰满。
|处暑牵来秋老虎|
可能是留恋夏天的炎热,处暑在降温前,还要带来最后的一波炎热——秋老虎。
「处暑牵来秋老虎,早晚不见午间出」,这是民间关于处暑的一句谚语。
秋老虎,是南方处暑的气候特征之一,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
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处暑宜秋游|
在这么一个天气适宜、谷物丰收的节气,古人们又在干什么呢?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诗人陆游的处暑就外出游玩了一番,新秋让他喜爱,山间柴房有小溪流水,人们也悠闲而友好:
《闲适》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放河灯
处暑前后一般伴随着中元节,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沿海地区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除了中元节,有时处暑或许是遇上七夕,诗人胤禛就写下过这样一首诗:
《七夕处暑》
清·胤禛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
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
天上佳人相会,人间却是秋意笼罩着大地,感叹流年已逝,或许是秋天的悲伤已经提前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