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所发现的两处错误 [复制链接]

1#

你好,我读了贵公司于年11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19年7月第16次印刷)后,发现了两处错误,特来说明:

一、书中《第二章历法》在60页,介绍盂兰盆节和《佛说盂兰盆经》的话是错误的。

其实中元节被称为盂兰盆节,是佛教传入之后,为了招揽信众,汉传佛教为了与本土的道教对抗,争抢信徒,附会中国传统节日,而编出的一部伪经——《佛说盂兰盆经》,为何我这么说呢?请看经文开头: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抟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大目犍连是佛的两位上首弟子之一,是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的圣人,阿罗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已断尽一切烦恼的圣人。既然已经断尽一切烦恼,怎么可能又“大叫,悲号啼泣”呢?所以这很明显是假的。

汉传佛教的很多节日都是正好与中国传统节日相重合的,世上没有那么多巧合的事,都是为了让更多人信佛而编造的。南传佛教的节日,很多都不与中国的一样。(南传佛教离印度特别近,传承的也更完善,你们不信可以了解下南传佛教)编者不懂佛法,错得情有可原,今日我指出这处错误,望改正。

二、61页,介绍冬至,原文说: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

这样解释是不对的,冬至之所以一阳生,是源于“十二消息卦”的原理。

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十二消息卦”即被视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

这“十二消息卦”可以配十二个节气、十二个月份、十二个地支、十二个时辰、十二经络……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下图:

对应十二个节气是:

复卦初九冬至;临卦六三大寒;泰卦九五雨水;大壮初九春分;夬卦九三谷雨;乾卦九五小满

姤卦初六夏至;遁卦九三大暑;否卦六五处暑;观卦初九秋分;剥卦六三霜降;坤卦六五小雪。

如图所示:

从复至乾(从左往右看图),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为阳升阴降的过程。

从姤至坤,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为阴升阳降的过程。

因为从复卦(复卦配地支子,节气冬至,月份十一)开始阳气上升,所以书中说: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

十二消息卦配十二地支即是:

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看卦象,很直观地体现出了一阳生的意思。

所以书中说:《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阳上舒。”这说的就是复卦啊!懂得十二消息卦,才能明白“冬至一阳生”的道理。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涉及到很多易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虽名常识,但是不讲易理,则我国古代很多常识都无法解释清楚,希望能注意到这点,写一些易理常识。

望及时改正,盼回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