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个节日最早来自道教。本来道教中“地官赦罪”的日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慢慢地成了民间的传统节日。
老话说“不怕七月的鬼,就怕中元的水”,中元节的水指的是啥?有啥可怕?
1·中元节祭的是谁?
“中元节”源自道教,而七月半祭祖的习俗源自上古时期的“秋尝”仪式。这时谷物新收,人们取来新收的粮食祭祀祖先,感恩他们的庇佑和守护。
一般情况下,这种祭祀要从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底方才结束,这种祭祀叫“烧七月半”。
“中元节”的祭祀又和这种祭祀却不相同,中元节祭祀的重点不在家中祖先,而是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相传每年的七月初一都是“地门”大开的日子,有子孙后代的先人会直接赶回家收取亲人们的银钱的吃食。也有些找不到家或无家可归者就只能“到处乱窜”,于是佛道两家都在这天进行“超度”“普渡”。
这天民间也有烧路香,做路祭和放河灯的习俗,会拿少量纸钱、祭品等在路边烧祭,为的是安抚游荡之人,让他们切莫近身。
河灯有纸糊的莲花灯,也有南瓜等插上蜡烛做成的小灯,点亮后放在河中任其漂远,直到油尽或者被水打翻为止,这叫“照冥”,更多也是希望游荡者顺灯漂远的意思。
所以所谓“中元节”祭祀,祭的并不是自己家的祖先亲人,而是出于善心和善念,去慰籍那些无家可归的可怜人。
2·不怕七月鬼,就怕中元水
老话说“不怕七月里的鬼,就怕中元节的水”,这里的“水”指的是雨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七月到底有没有鬼谁也不敢确定,反正“不做亏心事,不怕敲门声”,心底坦荡自然就不怕谁来伤害自己。但七月十五的雨水对人间的伤害,却是显而易见的。
入秋之后,随着气温的不断降低,地气上升也慢慢减缓,这就导致形成雨水的速度也慢了下来,夏季那种说来就来,说停就停的雨已经不见了。地气的累积更容易形成连阴雨,雨不大却总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中元节前后田里的庄稼、园里的水果等都处在陆续成熟阶段,庄稼需要稳定的阳光才能完成最后的饱籽、成熟,水果有充足的阳光才能完成最后的转色、成熟。
这时候如果出现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必定会给庄稼的生长、成熟,收割、晾晒等造成不利影响。
老话说说“初一下雨半月滴,十五有雨下到底”,如果七月十五中元节有雨,就代表下半个月的雨水都比较多,而下半个月正是秋收大忙时节,最怕的就是连阴雨。
3·民间流传的谚语咋说?
正因为七月十五的天气会对之后的天气有所预示,所以民间流传的相关谚语也很多。比如“要看庄稼荒不荒,七月十五看月光”,说的就是七月十五是个阴雨天、没有月亮,那就代表庄稼会歉收。
还有“秋收是旱是涝,七月十五就知道”“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是说如果七月十五晴,就代表接下来会比较干旱;如果七月十五阴雨,则代表雨水多,有可能发生涝灾。
类似的谚语还有“中元无雨,白露无霜”“七月十五沟一沟,牛毛细雨滴一秋”“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穷富”,以及“七月十五晴,单衣过深秋”“七月十五见日头,被子晒到白露头”等。
其实意思都差不多,都是说如果中元节有雨,会出现连阴雨,影响秋季收成;如果中元节晴天,则代表后期晴天多,庄稼的收割晾晒等都要方便很多。
今年的七月十五是庚申日,古籍中有“逢庚则变,遇甲须晴”“逢庚天将转,遇戊天将晴”等的说法。
庚日本来就是天气变化的起点,所以如果今天下雨,十天内雨水都不会少;如果晴天,十天内都也将以晴天为主。#一座城就是一部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