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家医院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241014/c3tz28l.html从我记事起,每到中元节前几天,外公便要张罗“写袱纸”的事情,事情一件件地安排,有条不紊。
我问外公:“为啥要写袱纸?”外公说:“为了祭奠先人祖人。”
大概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三的时候,外公就要从市场上买来一捆草纸,然后裁成半张书页大小,一小沓一小沓地包起来。形成了像书信那样的一封。然后再把它们几封十几封地摞起来,用棉线束成一札一札的。这些都不算费事,最艰难最花费时间的的事情便是“写袱纸”。
“写袱纸”之前便要规划好给哪些先人烧“袱纸”,然后拿出一份发黄的日历来,上面还记有“袱纸”的书信格式。读小学的时候,我便将这个格式记得很熟,只是不知道一些称呼的转换,外公便告诉我:“以成了家的一家人为例子,大人给先人写袱纸时,以他们对先人的称呼为准。”我再问:“那落款时候写不写我的名字呢?”外公说:“以长大成人成家的为准,一代管一代。如果要跟祖辈(先人)写袱纸,那孙辈给祖辈写,父辈也要跟祖辈写。”我又问:“可不可以父辈给祖辈写的时候,把孙辈的名字也落款在后面呢?”外公想了一会说:“也还是可以,落在父辈名字的下面,表明后代的心意。不过成了家的最好单独跟先人写。你没有成年,现在年纪小,可以在落款时候把你的名字写在父母亲名字下方,表明你的孝心。”
我记得其竖行格式右边起第一纵“恭逢月半之期虔备信袱冥钱XX封”,第二纵便是“奉献”两个字。第三纵便要将对先人的称呼如“故祖攷(考)”(指亡故的祖父)写出来,然后写出姓名,古人直接称呼别人姓名是不敬的事,何况对“先人祖人”,于是就在其姓后加一“讳”字,如“王公讳”。其后便在讳字后标出名字来。再在名字后写上“老大人正姓收用”即可。
不过麻烦的是如果是写给祖母的又怎么称呼呢?我拿这个问外公,外公说:“中国传统文化里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所以你的祖辈曾祖辈里有些有名字有些没名字,就是封建传统里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罢了。因此在称呼这些先人的时候要在姓氏前冠以夫家之姓。”我看外公让我的父母给外婆写的文字是“故显妣王宅杨氏XX老孺人魂下收用”。之后是落款,然后写上“农历XX年七月十四日火化”之类的话。
我读初中的时候,每每要到七月半的时候外公就叫我来写袱纸,我的毛笔字写得很不好,外公鼓励我说:“练一练就会写好的。学而无恒不可做巫医。”外公精通中医,还会传说中的“化水”,只是解放前做过“伪保长”,所以后来只能在一个药店里面抓药。但对传统文化里的不少民俗是烂熟于心的。
到了读高中的时候,家里“写袱纸”的“重任”便落在了我的肩上。每次“写袱纸”大概要花接近两个小时,一方面是字写得慢,另一方面是要理顺后辈对先人祖人的称谓。快要结束时还要反复数封数跟数字是否对得上号。在背后还要写上大大的“封号”两字。外公告诉我“人世与先人阴阳两隔,这样写上,烧了后,先人才能收到,就像人间相互寄信一样。只不过阴阳相隔,要用火烧的方式来送达。”关于这一点,我似懂非懂。
后来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读到“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才发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多么让人感怀万分!
而今,到了清明节、中元节、春节等需要祭奠祖先的时候,国家都提倡“文明祭祀”,当然,从环保从节俭从健康的角度说,都是很好的提议。不过我发现,小县城,特别是更广大的农村,这个现象屡见不鲜,无法禁止。
在大城市,人们可以通过献鲜花,缠黄丝带的办法代替。有的还想出了网络祭祀的办法。但是在广大的乡村呢?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又说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有别于“法理社会”。费先生下此定义的时间距今已经有七八十年,但在中国的农村,这些情况并无多大改变,物质生活方面变化巨大,但礼俗特别是民俗方面变化是不大的,还有研究、思考和改进的巨大空间。费先生在文章中说道:“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又说道:“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由此可见,如何将“写袱纸”“烧袱纸”这一民俗转化为文明礼俗,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杨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