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医生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众所周知,农历的七月,共有两个传统节日,一个是“七夕”,一个是“中元节”。
“七夕”事关爱情,而“中元节”则与死亡有关;一个说的是花朵,一个说的是坟墓;一个变成了爱的节日,一个则变成了“鬼节”。
就在同一个月份之中,由爱情而走向死亡,由花朵而变成坟墓,这难道不是一种巧合吗?
或者,另有深意?
有没有深意,我们不管,我们只把它当作玩笑。
而说起巧合,事实上,在“七夕”与“中元节”的背后,还隐藏着一种更大的巧合——两个节日,都改变了味道!
“七夕”,本来与爱情无关,最初,它只是一个祭祀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出现之后,“七夕”就摇身一变,开始与爱情扯上了关系。
“中元节”,也一样。
“中元节”本来也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它的主题是——敬祖尽孝。
无论是敬祖,又或者是尽孝,似乎都与“鬼节”无甚关联,然而事实上,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中元节,就是“鬼节”,这又是何故呢?
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早在“中元节”出现之前,农历的“七月半”,也就是七月十五,其实早被佛教所征用。
事实上,佛教眼中的七月,是一个欢喜的月份。既然是欢喜之月,又岂会是什么“鬼节”呢?
佛家眼中的“七月半”,当然不是“鬼节”,而是“盂兰盆节”。
“盂兰盆”这三个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为“倒悬之苦”,说白了,就是要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
说到这里,“盂兰盆”似乎就有那么一点儿“鬼节”的意思了。
然而事实上,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一直持续到两宋时期,在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盂兰盆节”都不是“鬼节”,而只是用来供奉佛祖的。
直到宋朝,“盂兰盆节”才发生了变化,从而与“鬼节”走到了一起。
然而更巧的是,这与道教的“中元节”不谋而合。不但它们所设定的节日时间相同,就连节日的主题,也基本一致。
不过,道教的“中元节”,在一开始,也只是为了祭祖,为了表达孝心,还不能称之为“鬼节”。
当道教敬祖尽孝的“中元节”,遇到了变化之后的“盂兰盆节”,于是,二者便渐行渐近了。
佛教讲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而道教则更是信仰鬼神,就这样,“盂兰盆节”与“中元节”,竟渐渐地糅合在了一起,从而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鬼节”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都有着“三教(儒释道)九流”、“三教合一”等说法,而我们今天所聊的“中元节”,其实就是道教与佛教“合一”例证。如果再加上其中的孝文化,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三教合一”了。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