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也叫*节。传说在这天,阎罗王会打开地狱之门,让**们暂时脱离苦海,到阳间走动。人们在这天祭祀扫墓、悬挂纸钱、放河灯、做法事。
从古至今,民间“迷信”的讲究很多,比如不能带红绳和铃铛,否则会招*上身;不能游泳,否则会被*带走;不能熬夜,否则会被厉*盯上;一起走夜路时,不要喊对方名字、也不要勾肩搭背,否则会容易*上身。
尽管有迷信色彩,但由于在民间流传甚广,不仅被相信着,也常常作为解释,被父母为孩子讲中元节时使用。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些说法,和宗教关系紧密。而众所周知,宗教并非单纯的“信仰”,在古代往往掺杂着统治阶级的目的。
更何况,孩子本身就怕黑,人为增添的迷信色彩,只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因此,不妨换一种方式,借由这个传统节日,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善待生死。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爱孩子,就帮Ta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Ta制造麻烦。”
这不只是在孩子与小伙伴的关系上,更适用于解读抽象概念。孩子认识世界的途径很多,而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并不能被小脑袋瓜完全理解,如果我们再给予错误的解读,那就是在给孩子“找麻烦”。
对于中元节,我听过一个故事,很认可故事中母亲对孩子的做法。
在中元节这天,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因为扫墓路途遥远,就在家附近的路边烧纸磕头。有个叫小龙的孩子,不明白其中的缘由,穿行其中疯跑,还大喊大叫。
他的母亲把他拉到一边,柔声说:“今天,所有逝去的人,都会离开坟墓来我们这里。”
小龙好奇地问:“为什么他们要来?”
母亲回答:“因为他们爱我们,希望我们也爱他们,看到我们在认真祭祀会很开心,所以,对他们不敬是不对的。”
小龙听后,没有再喊叫,而是学着妈妈的样子,恭敬地伏在地上磕了头。
小龙的妈妈没有当众呵斥孩子,也没有用*怪说法来吓唬孩子,而是借由孩子的错误,说明阴阳两隔的现实,不是决绝。中元节并不可怕,而是表达爱的契机。
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孩子了解了新知,也是在理解什么是善待生死。哪怕还不能完全理解,但相信Ta即便遇到亲人离世,也不会过度悲伤、害怕,因为Ta知道可以怎么做。
苏轼在怀念亡妻时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生死相隔是事实,思念之情也真切地存在着。与其让孩子“以后就知道了”,不如借由当下答疑解惑。
无论何种宗教,亦或多少神乎其神的传说,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被包容着、传播着。
了解它们,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而善待生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情景。
对孩子如实相告,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在帮Ta理解人情世故。